【明報專訊】美國財政部周一(18日)公布外國投資者持有美國債券數據,截至7月底中國內地持有8218億美元(見圖1),按月減少136億美元,為主要國家減持幅度最大,並且是連續第4個月減持,但就仍然是第二大美債持有者。自2016年以來,內地開始明顯減持美債,至今年7月降至2009年6月以來低位(見圖2)。分析指內地減持美債有地緣政治上的考量,也因有其他回報較佳的選擇。
截至7月底,外資整體持有美國國債7.65萬億美元,按月增加920億美元,為2022年2月以來最高。日本續為最大美債持有者,按月增持69億美元至1.11萬億美元,英國減持99億美元至6624億美元,香港持有2056億美元,按月多持72億美元。各地區中以開曼群島按月增持幅度最大,上升315億美元至2956億美元。開曼為不少槓桿投資者,如對冲基金的註冊地,而另一熱門基金註冊地百慕達,7月亦按月多持125億美元至861億美元。
年初以來人民幣匯價偏弱,市傳內地在市場上沽出美元支持人民幣。對於內地是否因此沽出美債以獲得美元,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指出,人民銀行外匯儲備基本穩定,統計上沒有反映人民銀行因需大量外匯而要沽出美債。截至今年8月底,人民銀行外儲按月減少441億美元至3.16萬億美元,但仍與年初時的3.18萬億美元相若。
麥萃才認為內地減持美國國債,是有地緣政治風險考量,避免如美國制裁俄羅斯的情况發生,內地可將對美貿易獲得美元的貿易盈餘,變換為其他貨幣或黃金儲存,認為做法會長期持續。事實上,內地已連續第10個月增加黃金儲存,至7月底達6869萬盎司。
目前美息高企,內地立即減持較長期美債會有較大帳面虧損,因此麥萃才認為內地將債券持有至到期,漸進地每年減持數百億美元美債。不過他認為除非中美關係極為惡劣,否則內地不會完全清倉。
對冲基金思睿首席經濟學家洪灝在上月曾經提及,內地減持美國國債,同時改持美國政府支持機構,如房利美和房地美發行的債券,因為它們資產質素與國債相同,但在通脹高企下需提高收益率以吸引投資者。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在《中國新聞周刊》撰文指出,應把長期積累的美元債券,換成國內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實際資源。他認為,內地應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通過刺激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提高經濟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