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0月20日,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合發布優化調整石墨物項臨時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宣布將會由12月1日起,對幾種高敏感度的石墨材料及其製品實施出口管制措施。這是兩個部門繼7月3日宣布,由8月1日起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之後的又一重要舉措。一時間,內地不少媒體和自媒體紛紛將之解讀為對歐美日韓的半導體技術禁運的有力還擊。但筆者認為,從種種迹象來分析,中國雖然有意對歐美日韓的遏制予以還擊,但它的各種反制措施仍然處於摸索階段,短期內實在難以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中國這次主要是對高純度(純度>99.9%)、高強度(抗折強度>30Mpa)、高密度(密度>1.73克/立方厘米)的人造石墨材料和其製品,以及天然鱗片石墨和其製品實施出口管制。出口經營者需要根據新措施的相關規定辦理出口許可手續,透過省級商務主管機關向商務部提出申請,填寫「兩用物項及技術出口申請表」,並提交出口合約或協議的原件或其複印件、掃描件、擬出口物項的技術說明或檢測報告、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證明,以及外國進口商和最終用戶情况介紹等文件。商務部將會獨立或者會同有關部門進行審查。至於這些高敏感度的石墨材料及其製品的用途,以往較多是應用於固體潤滑劑、耐熱耐火材料、鑄造等傳統工業,但現時最主要是用來製造動力鋰電池的負極。此外,快速充電裝置、汽車和飛機、火箭和導彈(例如其整流罩)、核反應堆等高端裝備,亦會使用到這些高敏感度的石墨材料(但可能需要進一步的深加工)。其中,被認為是最輕、最薄、最高強度、導電和導熱、光電性能最好的新型納米材料「石墨烯」,其實就是單層的碳原子,也是使用高技術由石墨剝離製成。
因此,近10多年,石墨逐漸躍升成為新興的戰略礦產資源。2010年,歐盟將石墨列為14種「緊缺礦產資源」之一。2013年,美國將石墨列為「難以獲得的戰略性礦產」之一。2016年,中國大陸亦將晶質石墨列入「戰略性礦產目錄」之內。據報道,以往石墨在潤滑、密封、耐熱耐火材料、鑄造等低端領域的消耗量佔比大約為75%,在新能源汽車、電子訊息、核工業等高科技和高端領域的消耗量佔比只是大約25%。但隨着新能源汽車的產量近幾年以倍數激增,石墨在高端和低端領域的消耗量佔比已經逆轉。其中,單是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鋰電池,已經佔了石墨消耗量的50%以上,成為石墨的最大消耗板塊。
一般相信,石墨材料未來的供應短缺,最主要也是出現在動力電池方面。因此,中國這次宣布對高敏感度的石墨材料及其製品實施出口管制措施,也被認為是利用歐美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倚賴進口電池或石墨材料,對美國進一步收緊半導體技術(例如圖像晶片)出口中國的限制,以及歐盟計劃對內地的電動車行業展開反補貼調查,予以反制。但筆者相信,短期內實難以看到效果。首先,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探明天然石墨資源儲量大約是3.3億噸。其中,土耳其的儲量最多,佔了全球的27.3%。巴西排名第二,佔比22.4%。中國大陸排名第三,佔比15.8%。馬達加斯加排名第四,佔比7.9%。雖然在天然石墨的實際開採、提煉和加工方面,中國大陸全球佔比遠高於15.8%,估計它供應了全球天然石墨消耗量的大約67%。但若與稀土和鎵、鍺等資源相比,中國對於石墨供應的掌控能力還是低了一截。中國利用稀土、鎵、鍺等資源也未能實現的反制效果,恐怕很難靠石墨來實現。
筆者相信,內地宣布實施這些出口管制措施,主要是向國民「交代」,以保住政府的面子,避免國民覺得它一味捱打、不敢還擊。因為這麽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都是對內政嚴厲,對美國關係卻是處於下把位。由貿易戰以至半導體技術封鎖,中國政府一直都拿不出有效的應對方法,可說是一籌莫展。近兩年,每次中美高級官員會面之後,中美關係都沒有緩和,只有更加緊張。因為美國只是玩弄手段,擺出一種願意主動接觸和討論分歧的姿態。但每次美國官員回國之後,就迅即放出風聲,針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措施將會加辣加碼。中國政府已經被玩弄了幾次,但卻完全拿不出應付方法,每次只是由外交部表示「中方堅決反對」。
內地政府也曾宣布,制裁美國軍工巨頭洛歇馬丁,以及建立不可靠的外國實體清單等等,而且已經是大約3年前的事情,但結果做了什麽實質工作,有何效果?筆者認為,內地的出口管制措施,以及早就宣布的不可靠外國實體清單,都是尚在摸索初期的反制措施,具體究竟怎樣做,還沒有完整的構思。這與美國對華為和內地半導體企業的技術封鎖的精準打擊、一劍封喉,還相差很遠。當然,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也是因為中美對對方科技的倚賴程度並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