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人口持續老化,預料至2046年「老友記」人數將佔總人口三成多,意味未來20多年踏入退休年齡的港人愈來愈多,故相信現時不少人已為退休作出部署。規劃個人退休計劃,當然愈早愈好,惟香港人平均壽命高達80多歲,且醫療費用及生活通脹不斷上升,因此制定退休計劃時應加倍審慎,以免「計錯數」打亂日後退休生活。
理財專家不時提醒大家,愈早展開財務策劃特別是退休計劃,就可以愈早得益,並可令退休後生活更有保障。然而,一般打工仔規劃退休時,一般會忽略好些應考慮的因素,按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投委會)的建議,做退休規劃時,應避免計錯「5條數」。
第1條數,是低估自己的壽命。投委會指出,香港是全世界人均預期壽命最高地區之一,平均高達80多歲,隨着醫療科技進步及生活環境改善,人均壽命仍在持續上升。政府統計處今年中預計,年滿65歲的長者比例,由2021年的兩成,逐步上升至2046年的36%;換言之,23年後,每3人就有1人是「老友記」。實際年齡方面,按統計處數據,本港男性及女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由1971年男性的67.8歲及女性的75.3歲,分別上升至2022年的81.3歲及87.2歲,是全球預期人均最長壽的地方之一。因此,制定退休計劃時,必須考慮長壽風險,預算做鬆一點,退休生活便安心一些。
第2條經常計錯的數,是低估醫療開支。正所謂「年紀大、機器壞」,醫療開支會隨年齡相應增加,醫療費用的每年加幅亦一般較通脹為高,所以計劃退休時若沒有考慮醫療開支,可能會令打工仔大失預算。投委會提醒,如果打算以醫療保險應付退休醫療開支的話,就要留意醫保保費一般愈老愈貴,也要考慮保障範圍是否足夠或符合自己的需要。根據永明人壽早前發表的報告,一些常見手術如置換膝關節和摘除白內障,前者私院收費介乎11至16萬元,而後者亦由萬多至數萬元不等。假如無買醫療保險或退休儲蓄不夠,長者只能輪候公立醫院做手術,但輪候時間冗長,再以摘除白內障為例,一般需輪候3年。
至於第3條常見計錯的數,相信較多人會為意,就是低估通脹的影響。本港今年8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升1.8%,與7月的升幅相同,雖然算是溫和,但退休生活一般長達近20年,故預算退休金時亦應預鬆一點。投委會指,香港過去10年的平均通脹率約2%至3%,以3%作估算,現在的1萬元支出,10年後將變成13,439元,20年後更加至18,061元,分別比現在高34%及80%,故通脹可說是退休的頭號敵人,而退休生活年期愈長,通脹的影響便愈大。
第4及第5條常計錯的數,是高估退休投資回報及以為還有很多時間。投委會指出,做退休計劃時,不少人傾向高估投資回報,預期回報與實際所得出現很大落差,使退休生活質素大打折扣。此外,隨着逐漸接近退休年齡,打工仔應該減低退休投資組合的風險,預期回報亦會相應減少,特別是退休後的投資,更應以穩健為主,例如主要持有投資級別債券或定期存款。
另一方面,許多人談及退休,都會覺得十分遙遠,結果人到中年才開始儲錢,才發現難以儲蓄足夠的退休金,且無法得益於複式效應,所以開始儲蓄退休金的最理想時間永遠愈早愈好。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