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港股投資者似乎活在一個「二次元」世界之中:內地公布今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長(GDP)按年升4.9%,超過市場預期;不過,回望股市,A股於本周一才見年內新低,而港股在周二則一度跌穿17,000點的心理關口,同樣出現今年的新低點。內地經濟愈唱愈好,但一家又一家的內房公司倒下,留下數以萬億元計的債務深淵,投資者手上的彈藥愈來愈少,或許算是另類的「經濟奇蹟」了。
至周二晚上,有望實現今年5%經濟增長的中央政府,突然宣布增發1萬億元人民幣國債,並提高赤字預算目標,由3月時設定的佔GDP的3%上限,進一步增加至3.8%。據內地官媒報道,這批債券的發行,是為了集中力量支援災後恢復重建,以及彌補防災減災救災短板,其中一半將於今年年底前使用,另一半於明年使用。
如果從經濟理論層面分析,政府發新債,意味政府未來將會增加開支,而GDP的計算方法,政府支出是其中一個重要項目。因此,市場認為中央政府的做法,是藉發行國債,提升政府開支,從而帶動國家經濟加速增長,刺激恒生指數夜期當日晚上一度抽升500點以上,似乎反彈在望。
然而,夜期500點的升幅,在昨日收市「已經不存在」,最終升不到100點,收市升93點,並出現一條巨大的陰燭,為後市增添不明朗因素。畢竟,在消化有關消息後,市場開始懷疑,萬億國債救市方案能否對症下藥,解決中國面臨的經濟問題。
在中國早前接連減息降準,「放水」以提振經濟後,仍可突然地向民間籌集萬億資金發行國債,側面反映出目前在國內獲取人民幣仍然容易,民間繼續傾向儲蓄積穀防饑,避免亂花錢,導致儲蓄率高企,銀行「水浸」,即使過去中央連番出招救市促進經濟,但企業擴張的意願似乎不大,最終仍要靠中央政府直接出手借錢,才能略為紓緩有關情况,意味資金流轉仍不順暢,經濟未見顯著復蘇。
另一方面,內地政府增加開支,通常都以基建着手,一方面是花錢快,短期拉動經濟增長有實效,另一方面是有大橋、公路等建築物佇立,「路通財通」,政績明顯。不過,根據「邊際效用遞減定律」,當公路愈多,但無法大幅度促進經濟的話,則會產能過剩,最終這些基建只會淪為「大白象」工程,無法回本,為未來催生更嚴重的債務危機。
因此,國債一出,基建類板塊例如水泥股及建築器械股等都受到追捧,但其他行業則表現先升後回,反映市場擔心的是,這些刺激措施或只對個別受惠行業雖有短期提振作用,但對促進整體經濟回暖,則作用不大。投資者或許再需要進一步的耐心,等待政府推出更多更具體實在的救市措施,才重新部署進入內地與本港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