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跨境讀書漸趨普遍,2021至2022學年,已有超過3.8萬名港生透過計劃報考內地高等院校,當中超過1.7萬人獲取錄。未滿18歲的港生在內地生活,家長應該如何給予零用錢?萬一子女患病又如何在內地求診?內地電子支付盛行,家長可以綁定帳戶,以供子女在大灣區生活使費。對於16至18歲在內地交流的學生,家長可透過內地電子支付系統給予紅包或轉帳,未滿16歲的可辦銀行卡,但需要家人協助辦理,但不可以辦理信用卡。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民青局)聯同青年發展委員會(青發會)在本月13日推出2024/25年度「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政府一直十分重視青年發展,民青局於去年底公布《青年發展藍圖》,當中提出進一步加強內地及海外的學生實習和交流計劃,推動香港青年認識國家,支持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民青局和青發會透過「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舉辦青年內地交流項目,促進香港青年認識和了解國情,加強與內地人民交流,從而提升他們的國民身分認同。2024/25年度資助計劃提供兩輪申請,第一輪可於12月11日或之前遞交申請。香港學生如需頻繁到內地交流或升學,家長又不能陪同青少年回大灣區考察,青少年如何應付消費或活動支出?內地主要有兩個電子交易平台,家長可以在出發前為子女智能手機下載相關軟件,並在便利店增值子女在交流中預計的消費額。
家長也可以為未滿18歲的子女辦理銀行卡,但只可以辦理扣帳卡,信用卡需要年滿18歲才可以辦理。家長為年滿12歲或以上的子女開立附屬扣帳卡,附屬卡持卡人毋須持有銀行戶口,也毋須陪同卡主前往分行辦理開立申請。雖然內地與香港使用的貨幣不同,但家長也可以在內地銀行直接申請扣帳卡,如果是辦理扣帳卡只需提供身分證就可以。如果是辦理信用卡就需要年滿18歲、能夠提供收入證明、自身沒有不良的徵信紀錄等。當下,許多年輕人都有自己的財務管理需求,包括理財、消費等,而銀行扣帳卡無疑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金融工具之一。他們亦可在監護人陪同下前往銀行開戶。此外,有些銀行也會為未成年人推出專門的兒童或少年銀行卡產品,提供更多金融服務和便利。因此,未成年人也可透過監護人的幫助,享受銀行卡帶來的便利和服務。
若子女在16歲或以上,家長有信心子女消費有度,也想培養他們理財概念,可以申請「大灣區青年卡」,這是一張提供灣區支援及生活便利的綜合青年服務卡。年滿11歲或以上香港居民;及持中銀香港港元或/及人民幣帳戶或/及外匯寶儲蓄帳戶(包含人民幣及適用貨幣)適用。但需要留意11至15歲的申請者必須由父/母或監護人陪同,並提供父/母或監護人身分證明文件及關係證明;每名客戶只可申請一張「大灣區青年卡(中銀卡)」,同時登記大灣區青年基金YO PLACE會籍,除可參與YO PLACE所提供的活動及服務,也可享專屬優惠及禮遇。YO PLACE設有兩種會籍。分別為年齡16至45歲的YO PLACE會員及年滿46歲或以上之YO PLACE之友。
然而,未成年人辦理銀行卡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首先,未成年人在使用銀行卡時可能缺乏金融知識和對風險的了解,導致不當消費、錯誤操作等問題。其次,持卡人也可能在銀行卡使用上疏忽或管理不當,導致銀行卡被竊刷、掛失等。因此,監護人需要監管和指導未成年人使用銀行卡,幫助他們正確、合理地使用,避免招致不必要的風險和損失。
對監護人而言,幫助未成年人辦理銀行卡不僅是一種金融服務,更是一種教育和引導。他們需要教育未成年人正確看待金錢和財富,培養他們的理財意識和責任感,以便他們未來能夠成為有責任感和自我約束力的成年人。
若香港學生計劃在內地升學,家長需要給予子女幾多零用錢?內地學校一般設有4至5間飯堂供學生用膳,可容納數百至上千人,而且收費相當廉宜,每餐人均消費只需10至20元人民幣。同學亦可選擇到校園附近餐廳用餐,價錢較高。內地各地的物產、飲食習慣和烹調方法各有不同,校內校外也有各種獨具風味的菜式供選擇,像北方多以麵食為主、川渝以「麻辣」聞名等,對香港同學來說也是一番新體驗。
不少家長擔心子女不在身旁若生病,在內地如何就醫?事實上,內地高校多設有門診部,部分開設醫科的高校更有附屬醫院,由駐校醫生為同學診治。同學在校內求診,收費一般相對低廉。現時港澳台學生已被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範圍,香港學生可自願參加高校所在地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按照與所在高等教育機構內地學生同等標準繳費,享受同等基本醫療保險待遇。此外,如同學有其他需要,可自行向內地私人保險公司投保不同保險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