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OpenAI亂局 企業架構早埋伏線 非牟利與商業化衝突 眾多問題待解

【明報專訊】1年前OpenAI推出ChatGPT轟動全球,1年後出現逼宮鬧劇,再次震撼外界。綜合外媒報道,其行政總裁Sam Altman主張將人工智能(AI)商業化,與逐他出局的董事現分歧,令外界注目為何對世界舉足輕重的機構,管治會如此不穩定。另一疑問是,OpenAI初衷是公眾利益要凌駕擴大利潤,現在應貫徹始終,抑或是時候考慮將AI變成商品?Sam Altman曾被美媒形容為「這時代的奧本海默」,有份創辦OpenAI的科網巨人馬斯克亦表示憂慮AI將危害社會,這些疑問隨時對人類未來影響甚深,現在Sam Altman戲劇性地回朝,但留下很多問題待解答。

明報記者 鄭智文

綜合報道:《Wired》、彭博、《時代周刊》、《金融時報》、《Vanity Fair》、Semafor、CNBC、The Information

要掌握這宗事件全局,首先要從OpenAI架構着手(見圖)。OpenAI是非牟利「公共慈善機構」,由董事局控制;而這家「公共慈善機構」持有牟利的OpenAI Global(下稱子公司),微軟據報持有這家牟利公司49%股份。

逼宮前OpenAI董事局合共6人,成員有主席Greg Brockman、行政總裁Sam Altman、首席科學家Ilya Sutskever,另有3名獨立董事Helen Toner、Tasha McCauley、Adam D'Angelo。外媒指後4名董事合力將Sam Altman逼走,後來Greg Brockman亦黯然辭職。

大多數董事書面同意 毋須通知即可「炒魷」

以Greg Brockman的說法,他雖身為主席,但裁掉行政總裁實未經他同意。據OpenAI於2016年章程,董事局成員有權選出或罷免其他董事,並決定董事局規模,且只要大多數董事會成員提供書面同意,毋須事先通知,即可採取任何行動,所以對上一個周五便出現了在沒事先通知之下,Sam Altman被辭退的局面。

至上周三卻峰迴路轉,據彭博引述消息稱,OpenAI當時找來的臨時行政總裁Emmett Shear與Sam Altman及Adam D'Angelo討論後,Sam Altman便回巢OpenAI,重任CEO。本來4名董事「造反」,後來Ilya Sutskever與Adam D'Angelo都有轉軚之嫌,最終Helen Toner、Tasha McCauley反被逐出董事局,意味整間機構的董事局立場,可因少數人立場搖擺便180度大轉變。

董事局傳擴至9人 重新制訂企業管治

綜合消息,Khosla Ventures、紅杉資本等OpenAI機構股東對Sam Altman被炒事件始料不及,微軟(美:MSFT)更當眾表明不滿。微軟行政總裁納德拉(Satya Nadella)上周一接受彭博訪問時表示,仍未獲悉對方犯什麼錯而被逼宮,明言管治架構需要改變,確保雙方可以合作順利。「The Information」引述消息稱,微軟有意安插一人在OpenAI董事局,或設一席沒有投票權的董事局觀察員。「Verge」指出,OpenAI董事局會擴充至9人,並會重新制訂OpenAI的管治。

馬斯克在社交平台X上評論,OpenAI半獨立可能比與微軟合併對世界更好,權力不會太集中,又稱OpenAI新董事局的組成,關乎人類文明存亡,成員必須熟悉AI,且敢向Sam Altman提出異見。

目前OpenAI公布董事局有3名新成員,由曾任人力資源軟件開發商Salesforce行政總裁的Bret Taylor出任主席,美國前財長薩默斯入局,Adam D'Angelo留任,其餘3名曾參與逼宮的董事被踢出局。

今次逼宮被指是Sam Altman一步一步將OpenAI由非牟利機構轉型為牟利企業,致部分董事不安,路透社另引述消息稱,OpenAI有研究員發函警告「Q*」項目演算法有突破,恐威脅人類,加上Sam Altman行商業路線,成逼宮導火線。

由此突顯OpenAI另一問題,就是非牟利與牟利的實體混合,由「重視人類福祉」的非牟利慈善機構管理牟利子公司,子公司股東的投資回報上限亦設為100倍。外界質疑,隨着Sam Altman改行商業路線,這種架構會否衍生衝突,注入真金白銀的股東又會否接受設回報上限。此外,股東和員工持有OpenAI旗下牟利公司的股份或期權,但話事權卻在非牟利實體的董事局手中,日後會否不斷出現爭拗?

公司章程表明保護人類 籲抱捐款心態投資

《金融時報》透露,部分OpenAI投資者憂慮投資「凍過水」,開始研究法律行動,但該報質疑,OpenAI章程表明其職責是保護廣大人類,不是保護投資者,到底投資者能否成功控告董事局?據聯邦稅務文件,OpenAI早在關鍵文件的封面警告投資者,宜抱着捐款的心態去看待放在OpenAI的投資。

董事Adam D'Angelo曾為這種架構護航,於10月接受《Wired》訪問時表示,牟利實體對非牟利實體有好處,兩者並非矛盾,財務方面若運作起來,會形成機構的良性動力。

自ChatGPT面世後,歐美政府今年已紛紛關注發展。上周路透社指出,德國、法國、意大利3國已就監管AI達成協議,釐定AI法案旨在監管如何應用AI,不是監管AI技術本身,並贊成歐盟境內AI公司應遵守具約束力的自願承諾規範。

美國方面,9月多名科網領袖在華府國會山莊出席閉門會議,討論AI發展,不少人認為AI應受監管,與會的馬斯克亦指應為AI界設裁判。本月中國家主席習近平跟美國總統拜登會面期間,AI安全問題亦納入議程,兩國同意AI倘用於軍事或核武,均成重大風險,擬設對話機制。

分析:事件促其他科網巨擘審視AI伙伴

彭博專欄作家Dave Lee總結,指這場紛爭會驅使其他科網巨擘審視其AI伙伴,從樂觀處看,OpenAI的問責制在發生真正危機前就被揭露,大家應慶幸問題現在就發生在OpenAI身上,不是在我們身上。

[企業地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