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股疲軟,成交淡靜,經紀難搵食,本地券商「瘦身」情况日趨嚴重。數據顯示,時富證券等本地中型券商,持牌人員數目跌至近年紀錄新低,創興、金利豐、輝立、海通、凱基及英皇證券等,持牌人員數目亦較高峰期下跌三成至八成。不過,部分中資行卻逆市擴張,中金旗下的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以近1800人成為單一公司計、持牌人員數目全港最高,並為紀錄高位,中信里昂、中信證券及華泰等持牌人員數目亦創有紀錄以來最高。
業界指出,低佣、低成交及網上落盤趨勢下,傳統經紀難搵食,券商裁員的趨勢,已由細行蔓延到中型行。
根據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旗下Webb-site綜合證監會的數據顯示,部分本地中型券商,持牌人員數目跌至近年紀錄低位。時富證券近年持牌人員(負責人員及持牌代表)數目持續下跌,目前(截至1月16日)只有59人,較紀錄中高位的317人,下跌逾八成,亦為2003年有紀錄以來最低。其他中型券商方面,持牌人員數目亦較高峰期下跌三至六成。當中創興證券目前持牌人員有39人,較高峰期下跌64%;金利豐證券目前持牌人員只有42人,較高峰期下跌53%(見圖)。
不過,部分中資行卻逆市擴張,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近年持牌人員數目持續上升,目前達1799人,為有紀錄以來最多,以單一公司計,並為全港金融中介之首。其他中資行持牌人員數目亦創有紀錄以來最高,包括中信里昂、中信證券、以及華泰金融控股等。
證監會網站顯示,截至去年9月,持1號牌(證券交易)的持牌代表數目有27,350名,較2022年底的27,827名,減少477名。截至去年9月,持1號牌的負責人員數目有5078名,較2022年底的5159名,亦減少81名。
證券商協會永遠名譽會長陳柏楠表示,證券業經營環境持續惡劣,券商收縮、裁員及結業的趨勢,由細行蔓延到中型行。中型行以往主要有四大收入來源,包括買賣股票佣金、股票孖展利息、新股孖展利息及手續費,以及替上市公司包銷、配股等收費,惟現時四項收入皆大幅縮減。相反,合規成本卻不斷上升,租金及人工亦沒有下跌,直言很多中型行現時是「食老本」,「以前賺落不少,補貼現時虧損,即是蝕住做!」
至於中資行逆市擴張,他認為中資行整體仍然審慎,始終生意淡靜,估計因部分券商捱不住結業,從業員過檔有實力的中資行。
有熟悉中資行運作人士指出,過去兩三年,因內房問題,九成以上的中資證券行都受影響;不少華資行,因自營交易或透過基金間接投資內房,亦受波及。但行內仍有小部分中資行避過內房一刧,故逆市可擴張。此外,內地股市疲軟,內地部分券商經營困難,香港子公司亦受波及,但從業員始終要「搵食」,惟有過檔有實力的其他中資行。
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會長陳志華指出,近20年無論政府、證監會及港交所(0388)都走錯方向,不斷收緊行業生存空間,包括借殼上市、孖展借貸、上調股票印花稅(近期已下調)等。同時本地券商亦不思長進,沒有大力培養人才、發展科技等,造成行業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