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關於《財政預算案》的揣測,近期不斷有一些「風」放出來,指在測試反應。當中最令市場驚嚇的,要算是「資產增值稅」。當然,最終政府是澄清了,但已足夠令人心惶惶,同時亦令已充斥負面聲音的樓市更加負面,漸漸地,這些負面磁場亦籠罩香港,令香港更難擺脫困境。
政府對樓市的對應就更叫人擔心,有很多分析認為,政府對樓市的政策,是緊抱着中央領導人曾講過「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而制定。筆者相當認同中央領導人的講話;但對於香港政府如何解讀,則值得商榷。市民大眾都容易理解,「炒」是指「投機炒賣」,與「投資增值」是兩回事,政府也應該要清楚。
在全球很多經濟發達的地區,物業的用途都是住,同時也可提供穩定收入,以及有機會增值。不論是內地人還是香港人,傳統上喜歡持有房屋作為重要資產,除了自住,亦可賺取租金收入,所以當有多餘資金時,都會考慮投進樓市,這是正常的投資增值方式,不可能視作「投機炒賣」。如果沒有這些投資者買樓收租,試問出租單位供應又何來?
筆者明白,政府責任是令人人都有容身之所,他們可以是獲編配公屋、購買居屋,或者是租住私樓,又或買私人物業,這完全視乎不同階層及需要;所以,不可能亦不應任由一個主要資產市場不斷下滑,以期望達至「人人都買得起」的水平。只要樓價穩定,市民財富才不會被蒸發,經濟才可復蘇。這是唇齒相依,不可能任由樓市下沉而在經濟方面「下藥」,更不應幻想可出現「樓市憔悴,但經濟蓬勃」狀况。期望政府做必要做的事,穩樓市,拼經濟,同步而行,讓香港在龍年再次騰飛。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