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星艦」值得期待 惟移民火星希望渺茫

【明報專訊】美國時間3月14日下午1時25分,SpaceX第3次試射「星艦」(Starship)巨型火箭。「星艦」火箭在得州的發射基地順利升空大約3分鐘後,成功進行一二級分離。但是,第一級其後在返航時意外快速解體。大約11分鐘後,第二級打開艙門。大約28分鐘後,再關閉艙門,完成艙門開關測試。47分鐘後,第二級進行二次點火試驗,它的6個「猛禽2」發動機成功點火。但在大約49分鐘後,第二級飛船再度進入大氣層時,與地面失去聯繫。根據Space公布的原定計劃,若一切成功,「星艦」火箭第3次試射的整個流程約為64分鐘。

無可否認,與去年4月20日第1次試射後為時不到4分鐘便因為第一級和第二級無法分離而需要主動引爆,以及去年11月18日第2次試射後10餘分鐘後就因為失去聯繫而被迫觸發自毀系統相比,「星艦」火箭這次試射的時間長達大約49分鐘,並成功進行了多項測試,包括:第一級的33個「猛禽2」發動機全部成功點火,第一級和第二級成功分離,第二級飛船成功進行二次點火試驗,以及第二級飛船成功加速至圍繞地球飛行所需的每秒7.9公里,已算是取得相當大的進展。

但在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的眼中,「星艦」這次在重返大氣層時失去聯繫,仍被視為失敗。至於SpaceX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則在社交媒體X上聲稱,「星艦」火箭將為人類實現「多行星的生活」。筆者則認為,「星艦」火箭這次試射,再次顯示了SpaceX奉行的是「快速螺旋開發」哲學。即是說,在研發階段(但並非量產)中接受一定程度的試錯和失敗,來換取較快和較頻密的產品更新迭代速度。這點有別於作為官方機構的美國太空總署(NASA)及其他同業。

首次失敗後 曾千次修改

單看「星艦」火箭的第1次試射,當時的「超級重型助推器」的型號稱為SN24,第二級「星艦」飛船的型號稱為BN7。可以想像,SpaceX之前研製了多少個原型。

據報道,在首次試射失敗之後,Space X對「星艦」進行了1000多次修改,最主要是在分離方式。在第2次試射失敗之後,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又決定,Space X在下一次發射前需要採取17項糾正措施,其中7項屬於第一級的「超級重型助推器」,10項屬於第二級的「星艦」飛船。

按照設計,「星艦」火箭肯定是令人期待的。因為它是人類歷來建造最強力的火箭,而且全支火箭都可以回收重複使用。「星艦」的第一級稱為「超級重型助推器」,高71米,配備33個海平面版「猛禽2」發動機。第二級是同樣被稱為「星艦」的飛船,高50米,配備3個海平面版「猛禽2」和3個真空版「猛禽2」發動機。

發射衛星成本降至每公斤900美元

在完全回收重用的狀態下,「星艦」發射至近地軌道(LEO)的最大載荷為150噸;若不回收重用,更可達250噸。而透過「在軌加注」的設計,載着人或貨物的「星艦」入軌之後,將可以和多艘「儲槽版」的「星艦」對接,以補充燃料。因此,在回收重用的狀態下,「星艦」發射至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月球、火星等的最大載荷,都可以超過100噸。即使只看發射衛星,「星艦」的成本效益也是驚人的。按照設計,「星艦」每次可以將大約400枚第二代「星鏈」衛星射入軌道。

自從Space X在2009年開始發射可以重複使用的「獵鷹9號」火箭以來,發射衛星的成本已由每公斤1萬美元大幅下降至每公斤大約1520美元。若改用「星艦」來發射,成本可以進一步下降至每公斤900美元。

移民火星並非只涉載具問題

可是,若說到馬斯克的移民火星大計,筆者則認為,能夠實現的機會非常渺茫。筆者相信,「星艦」有可能成功運送太空人登陸月球和火星,其成本效益也可望勝過1960年代的「土星五號」火箭。但要成功推行移民火星的計劃,並不只是解決載具問題。

首先,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距離並不固定,而是介乎5500萬至4億公里。每隔26個月,地球和火星的距離才會有一段短時間(約半個月至1個月)縮到接近最短,這時才最適合發射火箭往返地球和火星之間。但即使如此,單程也需要大約259日。再者,火星的環境並不適合人類居住,其表面平均溫度在零下50度以下。馬斯克的構思,是透過改造火星的環境,來解決這個問題。他提出,在火星的兩極上空引爆氫彈,將兩極的冰蓋和固體二氧化碳融化,增加水蒸氣和二氧化碳在火星大氣層中的濃度,以實現溫室效應,令到火星的溫度適合人類居住。

這個構思無疑很有想像力,但其細節卻飽受質疑。首先,一些科學家就質疑,火星上是否有足夠的二氧化碳來形成好像地球般的大氣層。其次,需要引爆多少枚氫彈,也有很大爭論。更重要的是,以現時的技術,所有氫彈都必須內藏一枚原子彈作為引爆器。這樣引爆大批氫彈之後,火星的表面和大氣層將充斥大量輻射物質,如何讓人類居住?

明報記者 薛偉傑

[科技觀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