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需是去年推動內地經濟復蘇的主力,不過相對餐飲及旅遊復蘇旺盛,商品消費復蘇相對較弱。本報記者3月初在北京採訪兩會期間所見,旅遊區王府井周末人流暢旺,周邊商場人流主要集中於食肆樓層,商品服裝、金飾等店舖則生意較淡靜,有當地居民表示,新冠疫情後生活形態改變,相對花費在奢侈品,以旅遊等「充電」方式更感到滿足。有經濟師認為,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過度,是疫後全球的結構改變,今年內地旅遊將保持旺盛,商品消費則看好受惠「以舊換新」政策的消費品。
國家統計局早前公布,今年首兩個月內地零售總額增長5.5%,餐飲收入消費按年上升12.5%,延續新冠疫情後保持雙位數增幅,而商品消費則按年增長4.6%,其中與餐飲相關的食品類消費按年增9%、煙酒類增13.7%;而耐用品消費保持較慢增幅,金銀珠寶類按年增5%,服裝類增1.9%,日用品類按年減0.7%。情况與在北京所見相符,售賣服裝店舖甚少顧客在店內購物,同層亦有部分空置舖位,而下層茶飲店則有人排隊等候。
在北京工作的王小姐表示,相對新冠疫情前較注重工作賺錢,疫情讓大家更着重自己想法,崇尚享受當下,相對消費在奢侈品,花費在旅遊等休息方式更讓人感到滿足。另外,疫情下網購更普及,也改變消費觀念更為注重性價比,網上有不少廉宜又好用的貨品,沒必要追求名牌。
華僑銀行香港經濟師姜靜表示,疫情期間供應鏈問題令不少商品缺貨,消費者轉向娛樂消費,加上疫後解除旅遊限制,不論在香港、中國內地或全球,都有消費由商品轉向服務是結構的改變。至於消費結構轉向服務業會否影響消費增長,她認為與市場能否調節生產結構,捕捉需求有關,例如香港早前航空旅遊人手不足,未能捕捉旅遊需求增長,現時已着力解決人手供應,並提供更豐富旅遊體驗滿足市場。
內地消費於今年首兩個月按年增長5.5%,姜靜認為,在去年高基數下是不錯的表現,但有效需求仍見疲弱,今年消費政策較多依靠消費品「以舊換新」帶動,效果會與以往「家電下鄉」類似,改善消費數據,若要靠內生動力帶動消費有較持續的增長,則要就業市場恢復,或資產市場穩定以改善負財富效應。
去年內地流行「消費降級」的說法,即消費者降低對品質的偏好,選擇較廉宜的替代品,王小姐認為情况在其生活圈相當明顯,經濟不景氣,身邊朋友對大額消費更謹慎,買菜過去會到盒馬鮮生等較高檔的超市,現在較多選擇菜市場,或拼多多買菜等低價超商。
另一名在京工作的劉小姐表示,經濟前景不太影響她的消費,目前消費額雖較疫前為少,或與網購、團購更盛行有關,即使是購買同一樣貴價商品,在電商平台的官方網店購買也更廉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