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交所(0388)推出特專科技公司(俗稱18C)上市機制,3月底屆滿一年,惟目前只有兩家公司提交上市申請,並未有公司上市掛牌。分析指出,有關機制上市門檻高,加上目前市况疲弱,導致仍未有公司上市「開齋」。
根據港交所網站,自18C上市新規於去年3月底推出,截至今年3月26日,只有兩家公司提交上市申請。內地自動駕駛計算晶片開發商黑芝麻智能,於去年6月底首次提交上市申請,惟6個月期屆滿後申請已失效,公司於今年3月22日再次入表。另一家內地人工智能(AI)藥物研發公司晶泰科技,則於去年11月底入表。
港交所去年推出18C上市機制時,曾預期推出數月後會有首批公司以新機制申請上市。惟目前暫未有公司透過此機制上市。
香港資本市場專業人員協會會長黃偉誠表示,對18C新規推出一年仍未有公司上市感到失望,認為相關上市門檻相對較高,包括市值要求、專業投資者早前參與及配售比例等(見表),適逢目前本港股市市况差,故很難做到公司想要的估值。
他又稱,無論特專科技公司、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及GEM改革,港交所與證監會訂立的門檻都較高,造成優化上市機制本來是好事,但都未能令潛在得益公司受惠,尤其在目前大環境下。
香港上市公司商會總幹事黃明偉表示,港交所追求較大市值特專科技公司,惟去年市况遇上挑戰,令公司估值下降,部分特專科技公司不願上市或賣出股票。但他認為,設立相關機制始終是好事,讓市場多元化,相信待市况好轉時會有公司上市。至於是否需要檢討上市門檻,他指目前檢討屬太快,需要運作一段時間才作考慮。
根據18C上市規則,容許特專科技公司上市,其中「未商業化公司」市值要求最少100億元,「已商業化公司」門檻最少為60億元;並需有2至5名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在上市申請當日及申請前12個月,合共持有最少10%股權等;以及至少50%的發售股份須分配予「獨立定價投資者」,包括機構專業投資者、及管理資產規模至少達10億元的其他類型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