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市公司管理層時有變動,但自去年末至今年初,許多公司不僅要應對高息重債經營環境,更要忙於應付「後院起火」。近月香港上市公司頻現股東爭拗疑雲,不僅頻率明顯較以往為高,更涉及周大福控股持股的佐丹奴(0709)等知名企業。本報統計自去年12月至今股東爭拗事件共計12宗,單在今年3月以來,涉及罷免、撤換董事的個案最少已有7宗落幕(見表)。業界人士分析,上市公司股東爭拗不絕,除了年結後不久的季節性因素,部分亦反映市場環境轉差,公司賺錢能力下降引發股東對管理層的不滿。
立信德豪會計師事務所董事兼業務發展及市場總監林鴻恩表示,近期較多企業內部股東變動,可能因經濟環境比以往差,股東或董事對公司生意方向及其他營運手法看法不同所致。另亦受季節性影響,因不少公司在每年12月底年結,需要結數及部署下一年財務預算,股東或董事較平時有更多機會接觸及表達意見,形成較多爭拗。
此外,林鴻恩認為股東爭拗可能源於公司監管或其他問題,如有董事牽涉其中,涉事董事或會被罷免;又或公司控股權轉變,新大股東在董事局有自己人選,若未能以和平方法解決以往董事人選,就會行使大股東權力去罷免董事。
有熟悉監管運作人士就直言股東爭拗是「疫情後遺症」。因經濟差,公司表現及賺錢能力下降,故出現股東不滿管理層,要求更換董事。由於董事會是受股東大會形式約束,所以如有股權超過50%的實際控股股東,董事會就等於是大股東的私人授權。但如大股東佔股少於50%,其它股東就有機會聯合起來推翻或重組董事會奪權。
該知情人士分析,一般情况下,董事會有權透過投票直接改組或辭退董事。但如果大股東不是絕對控股股東,或沒有能力絕對控制董事會,則董事調動與撤換就必須靠股東大會。因此,他認為罷免董事較多發生在無明顯控股股東的公司,只要爭奪公司管理權,公司便可以做很多事,又不用花費分毫進行收購,堪稱控制公司最慳錢做法。
香港上市公司商會總幹事黃明偉則認為,每間公司處理股東罷免董事手法不同,只要符合公司章程,跟足程序,無可厚非。但黃坦言,股東爭拗難免影響公司其他股東觀感及公司管理策略,甚或影響公司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