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多家科網公司近日陸續宣布發行可換股債券(CB),上周由京東(9618)打響頭炮擬發行17.5億美元CB,阿里(9988)相隔兩日亦公布發行CB,規模最多更可達至50億美元。不過京東及阿里均表示資金將用於回購,聯想就稱主要用於償還債務及營運資金,雖然同為發行CB換取資金,不過目標並非一致。
今年科網公司主旋律是提高資本回報,股份回購計劃成最主要手段。三家公司均通過股價低估值吸引投資者進場,從中以極低成本取得大額資金,阿里所發行CB的票面息率為0.5厘、京東為0.25厘、聯想更是零息。
但留意阿里京東及是次聯想發債的目的有所不同。阿里及京東發債的集資目的主要用於支持其股份回購計劃,加上換股價較宣布發行時股價有溢價,亦未有指定發行對象,情况類似與市場對賭未來股價走勢,債券投資者預期阿里及京東未來股價有上行空間可以獲利,阿里及京東就「求仁得仁」先取得鎖定較低資金成本以支持回購計劃。
至於聯想是次發債,主要目的便是引入策略股東開拓中東市場,希望帶來協同效應。留意聯想發行CB的換股價存在13.5%折讓,而合作亦包括計劃在中東大展拳腳,建設新生產設施等。
宏高證券投資經理梁杰文認為,雖然聯想今次發CB吸納資金與京東及阿里無異,但聯想發行零息CB、換股價較周一收市價有13.5%折讓,情况有如「派錢畀投資者」,對其他股東而言有一定「蝕章」。
他稱,對阿里及京東如果最終股價大升,投資者行使CB雖然會攤薄股東回報,但中概股近年受宏觀因素影響,股價波動加上前景不明朗,發CB比起一般配股較能保障股價,增加對投資者吸引力,或是公司發行CB另一考量;而所集得資金除回購外,亦或有其他用途。
FSMOne(香港)環球債券部助理研究經理施家頌解釋,阿里及京東實際是進行「高賣低買」,賣出行使價溢價率達三成的認購期權,並把所得款項用於回購市價低迷的股份,間接令可換股債券成為公司修復價值及套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