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幾年客機業務已深受安全問題困擾的美國波音公司,原定6月1日進行其新款太空船Starliner的首次載人試飛,又因為技術故障而再度取消,可說是「屋漏兼逢連夜雨」。從連串事件看來,波音公司在質量管理甚或企業管治方面,都存在系統性問題,非進行大手術改革不可。
波音公司的Starliner太空飛船的首次載人試飛,原定在美國東部時間6月1日12時25分,由美國聯合發射聯盟公司(ULA)的「宇宙神5號」(Atlas V)火箭,從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太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將兩名美國太空人送往國際太空站。但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直播顯示,發射任務在倒數至大約3分50秒時停止。太空總署隨後宣布,因為地面系統故障而取消當日的發射。這次發射任務的承包商ULA表示,位於發射台底部負責啟動發射程序的3部冗餘電腦系統的其中一部出現了問題,導致了發射任務自動暫停。太空總署曾經考慮在6月2日再嘗試發射,但後來表示放棄,以便給團隊更多時間評估地面支援設備問題,將下次發射推遲至6月5日或6日。太空總署其後表示,ULA的技術人員和工程師發現,其中一部電腦機箱內的電源裝置有問題,該機箱已被拆除,更換為備用機箱。
其實,波音公司在5月6日,也曾嘗試進行Starliner太空飛船的首次載人試飛,但因為「宇宙神5號」火箭的液態氧罐的一個減壓閥出現故障,而先後推遲至5月10日和17日。之後,又因為Starliner出現氦氣泄漏問題,再押後至5月21日和25日。據悉,美國太空總署早在2014年9月就分別向波音公司和SpaceX公司提供合約,讓兩者各自研製Starliner載人太空船和載人版「龍」(Dragon)飛船,以便運送美國太空人來往國際太空站。其中,作為老行尊的波音公司獲得的合約金額高達42億美元,Starliner被視為執行這項載人任務的主力工具。而SpaceX的載人版「龍」飛船只是作為備用方案,合約價值26億美元。
按照合約規定,Starliner和載人版「龍」飛船其實都應該在2017年就成功進行至少一次載人試飛,與國際太空站對接。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Starliner的研發過程極不順利,進度大幅落後。Starliner要到2019年12月20日,才出現首次發射和無人試飛,但以失敗告終,而且表現差強人意,令人非常擔心其安全問題。Starliner那次進入太空軌道之後,波音的工程師發現它上面的計時器出錯,引致燃燒了過多的燃料,而且軌道高度太低,根本無法和國際太空站進行對接,只好提早返回地球。後續檢查更發現,Starliner服務艙在分離過程中,曾猛烈撞擊乘員艙。太空總署承認,若是載人飛行,這種猛烈撞擊或令太空人死亡。
2021年8月,經過改良的Starliner再次被裝上火箭,但卻被發現,它的多個閥門都被腐蝕堵塞,唯有取消發射,再重新檢修。一直到2022年5月,波音公司才成功進行了Starliner的首次無人試飛。但隨後,太空總署又宣布,它的降落傘系統可能比預期脆弱,需要重新設計和測試。結果,它的首次載人試飛一直推遲至今。
即使Starliner能夠在稍後成功進行首次載人試飛,也只能為波音挽回些少面子,這個項目肯定會帶來巨額虧損。報道稱,波音公司單單為Starliner兩次大幅推遲的無人試飛,就額外增加了接近6億美元的開支。而Starliner整個項目的虧損,相信遠遠超過10億美元。再者,由於SpaceX的載人「龍」飛船成本效益理想,兼且表現優異,由2020年起,就成為運送太空人來往美國和國際太空站的唯一運載工具。就算Starliner未來能夠通過所有測試,也不太可能取回正選地位,只能淪為備胎。
據報道,Starliner飛船高5.03米,採用串聯雙艙的構型,由乘員艙和服務艙組成。乘員艙直徑4.56米,發射質量13.2噸,最多可載7人,也可以客貨混裝。但按照設計,乘員艙只可以重複使用10次,而且每次回收再用的周期長達6個月。單是這兩點,已無法和SpaceX的「龍」飛船競爭。
還未上市的SpaceX的最新估值已上升至1800億至2000億美元。反觀波音的市值,近日已跌至大約1090億美元,只相當於SpaceX估值的一半多一點。雖然現時對波音影響最大的問題是在客機業務方面,但兩種業務都同樣出現嚴重的質量管理問題,相信有關問題已經是系統性的,甚至已延伸到企業管治方面。至於波音和洛歇馬丁合組的ULA,報道指兩者早在大半年前已經意興闌珊,交由摩根士丹利和諮詢公司貝恩尋找買家。曾有知情人士表示,Blue Origin和私募股權公司Cerberus等有意收購ULA,但之後沒了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