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回撥機制」下,一般超購逾100倍新股,供散戶認購的公開發售部分回撥增至最多五成,加上部分新股引入基石投資者,機構投資者佔比隨時只有兩三成。另富戶亦可經國際配售「入飛」,在熱門新股上機構投資者往往未能發揮價格發現的應有專業定價作用。即使今年新股淡市,今年第二季首掛五大升幅、跌幅新股,均有逾百倍超購個案,如上周五(28日)上市的天聚地合(2479)超購逾600倍,首日股價卻大跌27.8%,反映散戶認購熾熱與否,又非必然與新股表現掛鈎。
香港新股的全球發售架構,基本包括面向機構投資者的國際配售,以及面向零售投資者的公開發售兩部分。目前,監管機關要求新股公開發售部分最少佔一成(大型新股可為5%),如公開發售部分認購15至少於50倍,需啟動「回撥機制」,從國際配售部分回撥30%股份予散戶;認購50倍至少於100倍,需回撥40%;認購100倍或以上,需回撥50%。
「回撥機制」一向被指偏向短線買賣的散戶,增加新股掛牌後股價下跌的壓力。統計顯示,今年第二季以來掛牌首日五大升幅新股中,有4隻錄逾百倍認購;但五大跌幅新股中,亦有3隻錄百倍認購,包括天聚地合超購逾600倍,首掛仍大跌27.8%(見表3)。今年「超購王」GEM新股優博(8529),超購逾2500倍,首掛只升6%,上市以來累跌31%。有分析相信,高倍數認購及高比例回撥,與新股表現沒有必然關係,反而削弱機構投資者在定價上的影響力。
不過,證監會前主席梁定邦表示,現時機構投資者已縮減不少,不應降低回撥機制的比例。至於散戶是否增加新股掛牌後股價下跌的壓力,應先做研究,如新股上市後最少首兩周的交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