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DSE還有一個多星期就放榜,相信不少應屆考生都在考慮報讀哪間大學或主修哪門學科,亦有一些學生在考慮應否報讀大學。是的,近年歐美甚至本地不少人開始鼓吹「大學無用論」,認為大學教的都是太過學術性或理論的知識,與職場實戰沒有太大關係。
讀大學究竟有無用?這是一個經濟學界研究已久的問題。從實證研究角度來看,要量化讀大學的回報就要比較有讀大學和沒有讀大學的人在往後職場上的分別。然而,這種比較的一個問題是,能夠讀大學和不能夠讀大學的人本身就在能力上有所分別:如果我們比較會考10A的麥明詩(劍橋大學畢業)和只在數學科拿到一分的阮民安(中五畢業)在職場上成就,大家都會明白他們的分別並不只是有沒有讀大學這麼簡單。
最理想的比較,是找一個和麥明詩能力相當,但因某些原因沒有讀大學的學生來和「10A港姐」比較,或找一個和阮民安智力相若,但又遇上奇遇考入大學的學生與「樂壇小强」比較。當然,要找一個沒有讀大學的「麥明詩」談何容易,要找一個大學畢業的「阮民安」更是難上加難。
另一個可信的比較,是找一些成績僅足夠考入大學與一些成績剛好不足以考入大學的學生,兩者的能力不會相差太遠,前者可能「撞手神」捉題成功,後者亦可能是因為太緊張臨場發揮不佳,導致兩者的成績略有不同。如果我們比較他們在公開試10年後的職場成就,有否接受過大學的教育是解釋兩者差距的一個重要因素。
最近有芝加哥大學的學者以美國得州的數據作類似的研究,並發現即使扣除當地大學的學費後,成績僅足夠考入大學的學生,在5年後的收入就會超過那些成績剛好不足以考入大學的學生。換言之,起碼在美國的職場上,讀大學仍然是有其價值。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facebook.com/tommyleung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