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為解決公屋不足,市民上樓難,政府於2018年將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由當時六比四調整至七比三,發展局長甯漢豪近日鬆了口風,指公私營房屋比例會有調整空間,正研究未來發展區的公私營比例調整至「五五比」。面對疫後經濟復蘇慢、賣地及印花稅收入大減,本港連續多年出現財赤,有必要逐步減低房屋方面的開支,除進一步調整公營房屋比例,亦應改革房屋制度,多利用市場力量,協助市民置業安居才為上策。
政府無疑須解決有需要人士的棲身之所,但對於有一定經濟能力的人士,應鼓勵他們自置居所,減低依賴佔用房屋公共資源。事實上,樓宇老化嚴重,保養、維修等管理開支開始不斷上升。房委會雖然通過將公屋租金上調10%,但本年租住房屋運作帳目仍有5.91億元。若繼續將緊絀的公共財政資源投放在公營房屋,恐怕將成為無底洞。
為減低房委會,以至政府財政壓力,首要是減低公營房屋的比例。甯漢豪日前受訪表示,未來10年公營房屋的供應不但會達標,更會超標,數年後相信公私營房屋比例會有調整空間。她更透露,新田科技城、新界北新市鎮等已着手研究調整比例,部分地方假設研究調整至「五五比」,可說是踏出重要的一步。當然,部分重建區域及新發展區如果維持公私營房屋七三比可能不太適合,既未能配合當區產業發展,同時未能釋放土地的價值,政府應加快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的步伐。
借助市場力量同時可減低政府在房屋方面開支,本年度公屋及居屋的建造成本,會比現時增加兩成,分別增至92萬元及109萬元,加重房委會壓力。若交由私人企業興建、營運,可減省官僚程序,料可以更具效率及有成本效應。然而,政府早於2023年提出私人參建居屋的「樂建居」計劃,讓發展商投標興建資助出售單位。地政總署今年3月公開招標出售位於柴灣祥民道用地,但至截標時僅接獲一份標書,反應未如理想,相信關乎地產市道欠佳之外,條款限制過多亦減低對發展商的吸引力,政府有必要檢討政策有何改善地方,避免「樂建居」計劃日後出現流標情况。
除此之外,政府可仿效澳門公屋的經驗,推出以接近成本價的出售公營房屋,予公屋居民購買。在轉售限制上,應只能出售予公屋居民或合資格的公屋申請人,以鼓勵公屋居民自置物業,加快公屋流轉,減低增建公屋需要,達至減輕房委會的財政負擔,亦能避免部分居屋居民,將寶貴的公營房屋資產作為炒賣的工具。
107動力召集人 www.facebook.com/momemtum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