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恒指昨日微升13點,收報16,891點,主板成交1028億元。無論內地A股以至港股,昨日均上落不大,投資者靜待周五起陸續公布的內地經濟數據。在整個港股市場之內,升幅達到10%以上的股份只有25隻,升幅5%以上的股份78隻,為數不多,可見低位觀望態度非常濃厚。
本欄昨日提及,恒指最近3個月的整月升跌幅,為2018年1月創下歷史高位以來最低。投資者買入二三線港股意欲甚低,雖然恒指由1年前的19,184點至今,只是下跌了12%,但不少被視為二線明星藍籌,或者一度備受市場追捧的增長股,過往一年跌勢遠比恒指慘烈,例如藥明生物(2269)及李寧(2331),過往一年股價分別下跌了74%及66%,資金流向中移動(0941)、中海油(0883)等等較穩健、較高息的大市值股份,其中,中海油一年間上升67%,縱然遠不及美國科技股的倍升水平,但於港股市場已算十分厲害。
股市之中,二三線明星股往往是投資者的樂園,皆因買入最高市值的藍籌股,長期持有回報始終有限,沒有人期望持有中海油可以幾年間致富。要為財富帶來具意義的改變,便要靠二三線增長股,投資者的人生才感到有改變的希望。而過往兩年,港股缺乏此類倍升主題股份,便難以吸引投資者進場,而二三線股不斷下跌,負面財富效應的殺傷力更深。
早年中央能夠大灑金錢扶持某些板塊,相關股份收入及盈利滾滾而來,投資者爭相尋找國策扶持的受惠股。不過,自從2020年疫情過後,內地房地產市道向下,地方政府缺乏賣地支持開支,國內生產總值亦出現缺口,於政府債務偏高之下,更趨手緊,能撥作扶持行業的資金有限,財政政策發揮不了威力,於是國策受惠股的威力今非昔比,二三線股缺乏炒作主題。早前發改委公布家電及設備以舊換新的規模,竟然只跟15年前相若,以購買力而言變相是縮了水,於是受惠股份上升兩日便打回原形。
近年投資者曾憧憬國產替代概念,結果於港股市場卻難成氣候。國產替代本來是非常可取,不過面對資金不足情况,以及個別國產替代企業為了順應中央期望而追求產量,犧牲了利潤率,盈利表現達不到投資者期望,於是股價強勢曇花一現。
昨日公布業績的中芯國際(0981),是中國晶片界國產替代的希望所在。今年第二季純利按年下跌59%,至1.65億美元,毛利率只得13.9%。相比5年前、2019年第二季,至今收入上升了1.4倍,毛利率卻由當年19.1%大降5個百分點,使中芯的盈利能力未有顯著改變,至少單計毛利率,便遠遜於台積電的五成,穩定性亦遠遠不及。
較令人安慰的是,中芯剛公布第三季指引當中,收入按季上升13%至15%,毛利率介乎於18%至20%,表現有所改進,預料為績後股價稍稍帶來支持。若以第三季指引年度化,市盈率大概16倍,市帳率0.8倍,倘若股價回吐到15元附近,吸納仍有勝算。
只要國產替代的企業獲得技術及生意支持,而毋須強行增加產量,當製造了可觀盈利,便自然吸引到業界爭相加入投資,屆時國產替代才會有真正的出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