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一向靈活變通,多多「計仔」,例如利用3D打印技術,製造讓長者容易吞嚥的軟餐;或是在測量身體指數的無線耳機中,加入偵測山野意外的功能。這些創科「計仔」一一出現於第二屆《城市創科大挑戰》總決賽舞台,為香港郊野及照顧者拆解難題。今屆比賽反應熱烈,大會收到1,172項參賽方案,較首屆增加近6成,接近2,500名來自本地及非本地參賽者以個人或組隊形式參加,引證創科不分年齡、地域,人人都可以「Be An Innovator」(創新者)。
第二屆《城市創科大挑戰》由創新科技署主辦、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為合辦機構,分為公開組、大學/大專院校組、中學組,以及小學組四個組別。比賽以「香港有計」為主題,就「山人有計」(提升效野公園和露營地點營運管理及遠足者大自然體驗)和「幫人有計」(提升對照顧者的支援)兩大議題,向全港市民徵集創科方案。
公開組及大學/大專院校組冠軍各可獲獎金20萬元,總決賽入圍隊伍更有機會得到100萬元的研發資金和培訓,協助創新意念轉化落地;中學組及小學組則分別可得最高40,000元及25,000元現金券。此外,總決賽舉行期間,現場觀眾更以一人一票的形式,選出各組別的「最喜愛獎」,鼓勵大家投入創科。
《城市創科大挑戰》鼓勵全民獻出創科妙計,解決社會難題。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指,比賽更加是推廣全民科普的好時機。他表示比賽涵蓋大小朋友參與,喜見大家的創科熱情,尤其是中學生的創新意念,不比成年參賽者遜色,證明「有人就有計」,假以時日成為香港創科的明日之星。孫局長續表示,今屆比賽優勝者可以在漁農自然護理署和社會福利署的協助下,在特定地點包括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試用,將「滿腦計仔」轉化現實。
創新科技署署長李國彬表示比賽旨在推動創新科技應用以解決社會問題。首屆比賽優勝團隊成功向公眾展示原型,部分團隊透過參與科學園及數碼港的創業培育計劃,繼續創科旅程。他期望今屆比賽繼往開來,各參賽者繼續在創科路上發光發亮。
賽前多元培訓 體驗「山人」及「幫人」需要
第二屆《城市創科大挑戰》於今年3月啟動,經過5個月比賽階段,27支精英隊伍晉身總決賽。期間主辦方為參賽者提供一系列培訓,包括簡介會、創意思維及原型製作工作坊;亦安排中小學參賽者到院舍探訪,以及郊外實地體驗,協助他們了解「山人」及「幫人」的需要,設計更貼心的創科方案。
各組別參賽者亦獲得專業導師教授簡報技巧,他們在總決賽上在短短1至3分鐘內,清楚介紹其方案。公開組與大學/大專院校組特別加插了3分鐘評審問答環節,考驗參加者的即場反應及對其創科項目的了解。現場所見評判團在限時之內往往意猶未盡,足見參賽方案確能勾起評審以至觀眾的興趣與好奇;至於中小學組最精彩之處在於參賽者年紀尚輕,卻無阻他們於500多名觀眾的大場面中,交出成人也意料不及的創科好點子,換來極多鼓勵掌聲。
方案:為長者及殘障人士而設的防感染流動乾廁,廁板和便盤能自動將排泄物包裹,減省照顧者重複消毒和接觸排泄物的工序。
感想:「比賽讓團隊實現創科夢,有機會以香港為原點,把發明用於幫助本地照顧者,繼而把受惠社群擴展至世界。是次獲獎不少得各醫療界專家擔任顧問才得以成事,可見香港實在不乏人才資源。」
方案:結合太陽能監測鏡頭及智能辨識等系統,在露營地點實施使用者及垃圾管理。
感想:「賽前大會所辦的講座及工作坊,引導我更集中於以用家的角度和實際需要出發去構思及優化創科方案。」
方案:以3D打印結合納米烹調技術的自動化機器,製作出成本相宜、賣相良好兼營養均衡的長者軟餐。
感想:「感謝大會提供的工作坊,團隊透過與醫院合作,更精準地以用家角度探討長者們的需要。」
方案:樹苖培育機械人全日監測郊野的樹苗生長並自動進行施肥灌溉,以增加存活率。
感想:「有望得獎能喚起大眾,尤其是企業對大自然的關注,畢竟沒有誰樂見山上的林木消失。」
登入citytechgc.hk網站了解各個優勝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