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24年7月,地球的二氧化碳水平突破了427 ppm的歷史紀錄,相較工業時代初期增加了50%。同月24日,地球經歷了過去125,000年中最熱的一天。2024年7月,亦成為有紀錄以來地球最熱的月份。全球範圍內,2024年有望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獨立的氣候報告機構美國海洋大氣總署國家環境資訊中心(NOAA' s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指出,地球的全球年平均溫度首次高出工業化前水平1.54°C。
隨着全球暖化加劇,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都在不斷增加。香港也無法倖免。2018年9月,超強颱風山竹襲擊香港,引起了嚴重的風暴潮。海水淹沒了杏花邨和將軍澳南一帶,地下停車場和多輛汽車被水淹,多幢樓宇嚴重受損,近500人受傷,4萬戶家庭停電,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46億元。
2023年9月7日至8日香港經歷了一場世紀特大暴雨,這場暴雨打破了3項降雨紀錄,造成社會重大破壞。這場被稱為500年一遇的暴雨,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8億元,並至少導致兩人死亡,超過140人受傷。
由於這些極端天氣事件不時發生,保險業面臨着嚴峻挑戰。風暴、洪水和海平面上升等極端天氣事件的加劇,導致保險成本不斷攀升。自然災害的增加導致保險損失上升,全球連續4年保險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這令保險公司感到震驚,並促使他們重新評估風險,大幅提高保費。根據保險經紀公司怡安(Aon)的數據,去年自然災害數量創下紀錄,共有37宗事件造成至少10億美元的保險損失。
極端天氣對樓宇亦造成財務壓力,不僅增加了物業保險費用,還提高了維修費用和營運成本,同時可能導致資產價值下降。例如去年一場500年一遇的暴雨,有一受損物業的保險費用提升了兩到三倍,從6.4萬多元增至16.7萬元。
私人樓宇在過去往往忽視這些隱患,現在需要採取相應措施評估極端天氣的影響,並加強應對能力。例如在低窪地區加強防水措施和警報系統,為較低窪的電掣房或地下停車場安裝可拆卸式擋水板、增強水泵和排水系統、提高地台高度、定期檢查玻璃外牆等措施,都是必要的應對策略。
預防措施的花費相對較低,例如在黃大仙的一處物業僅需花費幾千元購買及安裝水閘,就可以避免可能造成超過幾百萬元的水浸損失。
另一個例子是一個位於葵芳的大型商業購物中心,他們理解氣候變化對物業的重大影響,可能導致巨大的損失或對客戶及租戶的業務中斷。該物業管理公司成立了氣候變化應急小組,配備相關設備,包括可摺疊的防洪閘、沙袋、水泵等,並定期組織應急演練。
隨着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明顯,中電提出了一系列短期、中期和長期措施應對極端天氣威脅,以減低對電力供應的影響。中電早在20年前已在戶外電力設施安裝避雷器,未來兩三年內,中電計劃繼續在戶外電力設施加裝避雷器,並在超過700個變電站安裝了防水閘。
港鐵亡羊補牢,連接黃大仙中心的黃大仙站B3出口正安裝自動防洪板,預計在今年第三季完成工程並測試。港鐵按過去水浸紀錄,於全港26個有較高水浸風險的車站、共42個出入口安裝水浸感應器,這些感應器會安裝在車站出口的樓梯邊,一旦水浸至感應器底部,即會通報車站控制室,再由職員循閉路電視觀看是否需要設置防洪板,以提高水浸應對效率。
隨着氣候變化的不斷加劇,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持續上升,對我們的生活環境和經濟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樓宇業主應該認識到這些風險,並投資於預防措施,這些措施通常成本較低,但能有效避免重大資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