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央以雷霆萬鈞之勢救市,A股和港股反撲,恒指三扒兩撥重返2萬點樓上。市場異常亢奮,加上內地國慶黃金周明天(10月1日)開始,此際「潑冷水」,好友或嗤之以鼻。然而,「講反話」有「收視」,筆者今天來一次跟風。
去年底正當港股連番插水之際,有股評人稱,恒指今年有機會反彈至4萬點,成為城中熱話,相信不少股民至今仍記憶猶新。撇開「貼中」與否,其實該股評人某程度贏了,贏的是各位的注意和廣泛討論,在marketing(行銷)上,或多或少贏了知名度(不用花錢賣廣告),即使引來好些人譏諷。
事實上,多年來個別股評人、分析員及投資KOL,均以此招(講反話)作招徠,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故意說與自己心意相反的話);投資界主流說升,他便說跌,反之亦然。究竟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獨具慧眼,抑或博收視而已,難以驗證。較肯定的是,世上無先知,投資是「科學+藝術」的結合,若有投資專家告訴你,後市百分百這樣那樣,建議讀者敬而遠之。
說回港股,上周好消息不絕,內地連環出招刺激經濟,帶動恒指飈升,上周五(27日)曾高見20,743點,相比月內低位16,964點,在12個交易日累漲3779點,升幅22%,周五成交更逾4000億元,成為港股歷來單日最大成交,一洗頹氣。
港股勢如破竹,其一原因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罕有於9月開會部署經濟工作,且表態保經濟,並首次要求樓市「止跌回穩」,外資大行如高盛和大摩隨之唱好中國股市,高盛認為,期待已久的中國股市復蘇可能終於到來;大摩亦稱,從技術層面看,滬深300指數在短期內可能還有約10%的上漲空間。
簡言之,目前好友盡佔上風,恒指年底前升多一浸,抽高至22,000至23,000點料難度不高。不過,筆者在引言已說要「潑冷水」,亢奮一輪後,或許是時候冷靜下來,重新評估後市。從宏觀面看,中國出口強勁,外匯收入理應增加,惟內需仍然低迷,早前公布的8月零售、固定投資等經濟數據,皆差過市場預期,增速亦較7月放緩。中央上周出招提振股市,短期當然有利吸引資金流入,但能否帶來財富效應、刺激內需,或許言之尚早。再者,內地爛尾樓仍多,民眾缺乏置業信心,利好內房措施實際效果如何,亦需要時間觀察。
投資賭的是未來,就算市場不乏資金,但更重要是投資者重拾信心,而「信心」這兩個字,非一兩天可建立,在內地各項經濟數據持續回暖前,估計無論外資或北水,都只因不想「執輸」,參與是次升市派對,未必全程投入買港股長揸。參考市場中「偏淡」的意見,駿利亨德森上周三(25日)認為,中國「迷你」刺激措施並未顯著改變中國的實體經濟。該公司亞洲股息收益投資組合經理Sat Duhra稱,相關措施使高Beta值的互聯網企業和不受青睞的大型銀行股強勁反彈,達到了提振市場的初步效果;可是,如中國政府沒有任何後續行動來直接解決房地產供應過剩和地方政府的財政狀况,以及促進家庭消費的措施,這些好轉可能會是短暫的。
對於內地這輪寬鬆政策,瑞士寶盛的初步反應是,預期中國市場會有較大幅度的反彈,但主要是由估值驅動,或缺乏正面的盈利修正;在短期內,互聯網和周期性股票的表現應會優於整體市場,但長期而言,股東回報才是該行在中國市場的主要配置策略。
綜合各路分析,筆者的看法是,港股近年底部是見了,現水位再升一成機會高,但要追回過去幾年外圍主要股市的升幅,難度甚高,在實體經濟包括內地零售及固投數據未見明顯轉勢前,還是挑板塊跟勢炒較合適;若中長線持有,只宜佔個人投資組合一小比重,不建議馬上大手買入港股。或許「逆耳」,但盼是「忠言」。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