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存保會)上周公布香港人「儲蓄安全感」指標調查,發現每人每月的平均儲蓄金額達9800元,較去年增近一成,再創調查以來新高。同時,該會對準退休人士(50至65歲在職人士)做了深入意見調查,發現他們平均需要擁有545萬元儲蓄才有足夠的「安全感」退休。為了安享退休生活,大家應如何綢繆?積金局指出,退休策劃由每個人初出茅廬直至退休,橫跨幾十年,涉及不同的人生階段,故了解每個階段的情况和優勢,有助適時為退休制訂適當的投資策略。
香港人「儲蓄安全感」指標調查由存保會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進行,於今年8月23日至10月7日,透過隨機抽樣並以電話訪問形式,訪問了共1001名18歲或以上的香港人,並對323名準退休人士(50至65歲在職人士)做了深入意見調查,以了解有關組別在儲蓄習慣上的變化。
該調查發現,有儲蓄習慣的準退休人士比例超過八成,較2019年顯著上升,增加約10個百分點,而每人每月平均儲蓄金額為9600元,比2019年的9900元微跌3個百分點;平均需要擁有545萬元儲蓄才有足夠的「安全感」,以作退休之用;受訪的準退休人士最常以銀行儲蓄 (57%)的形式儲錢為退休作準備,其次為投資金融產品 (30%)。
調查又顯示,現時物價持續上漲,若儲備不足,受訪的準退休人士會傾向通過兼職工作(34%)、節省支出 (17%)及延後退休(17%)等方式,來維持生活穩定。
此外,調查結果顯示,準退休人士平均計劃在64歲退休,而直接影響他們退休後的「安全感」的三大主要因素為:健康的身體(79%)、足夠的儲蓄(43%)及穩定的居所(28%)。
參考積金局網站提供的建議,市民應按人生階段策劃退休,18至30歲屬青年期,一般都會想趁年輕和家庭負擔較小時,花費於自己喜歡的事情(例如旅行、追求潮流商品),以及進修增值等,他們大多認為退休是很遙遠的事,毋須急於考慮和做準備。
不過,年輕人應該善用時間及複息效應的優勢,由於年輕人距離退休仍有一段時間,退休儲蓄的投資期可以長達40年,他們應該考慮趁負擔較小時,盡早開始儲蓄並做適當的投資,即使金額不大,但透過複息效應滾存增值,效果會愈顯著。
至於31至49歲屬壯年期,打工仔在壯年期會經歷不同的人生階段,包括購置自住物業、結婚、生兒育女等,因此家庭責任和支出會相應增加。不過,與此同時,由於投身職場已有一段時間,入息會隨年資及職位晉升而增加,所以如果打工仔在此階段可以小心控制開支,應該有能力投放更多資金作退休投資。
積金局表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投資目標和承受風險能力可能會有所改變,所以打工仔應該定期檢討其退休投資組合,例如每半年或一年檢討一次,以確保它能配合自己的投資目標、承受風險能力,以及任何狀况之改變。當年紀漸長時,可以因應年齡逐步減持風險較高的資產(例如股票),並相應增持風險較低的資產(例如債券),以減低投資風險,保障長線回報。
到50至64歲,屬中年期,打工仔在中年期正經歷職業生涯的黃金期,收入及職位好可能到達人生的高峰。另外,一些人生責任,例如償還樓宇按揭、供養父母和子女等,都已有較具體的預算,甚至已經完成。不過,由於年紀漸長,醫療支出有機會增加。隨着愈來愈接近退休年齡,中年期人士的投資期亦相應縮短,風險承受能力會逐步下降,這個時候可以考慮把部分退休投資轉到風險較低的投資產品(例如債券),以確保其退休投資組合能夠持盈保泰。
65歲及以後屬退休期,由於沒有工作時的固定收入,日常開支須靠積蓄及不固定的收入(例如投資利息或回報、租金收入、子女給予的零用錢等)支付。
如果遇上市場波動或個人支出(例如醫療支出)忽然增加,便有機會入不敷支。隨着香港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愈來愈長,退休生活隨時超過20年,再加上通脹令貨幣貶值,長遠而言,其購買力便會被削弱,故退休後仍然要維持適當投資。積金局還提醒,除了經濟上的考慮,退休策劃亦需要顧及退休人士退休後的生活及心理質素,可以考慮擴闊社交圈子、作適量運動、保持心境開朗及發展個人興趣等。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