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央9月下旬宣布推出組合拳措施救市,刺激港股做好,成交大升,之後多隻大型新股如美的(0300)、華潤飲料(2460)及順豐(6936)分別成功上市。近年IPO(首次公開發行)淡市中「縮量」減價上市的多隻半新股,齊趁市况好轉積極抽水再融資。去年底上市時發行股數僅佔總股本2.8%、籌10.42億元的內地機械人公司優必選(9880),自8月起連環配股3次共籌10.82億元,上市後融資金額已超越IPO集資額,公眾持股流通量也增近倍。
連同優必選,自今年8月以來,不足4個月間已有8隻過去兩年淡市中上市的半新股,公布配股集資(見表),當中一半在上市時發售新股佔股本比例不足一成。分析相信,因應近期股市低沉期間大量新股「縮量發行」,現市况相對好轉,料有更多半新股再融資以支持企業發展,以及改善股份流通量。
去年12月底上市的優必選最終以每股90元發行1157萬H股,發行股數僅佔其股本數目4.2億H股約2.8%。而優必選上市後分別於今年8月、10月及11月,以加權每股平均價約80.12元配售1348股新H股,共籌10.82億元。
優必選最後一次於11月底完成配股後,亦只承諾30日內不增發新股,後續會否仍有集資行動有待觀察。
事實上,除優必選上市後融資金額超越IPO集資額外,另一「半新股」博安生物(6955)亦於8月配售新股,籌2.511億元,超出2022年IPO集資2.12億元。此外,內地石墨電極製造商昇能集團(2459)趁市况好轉,於9月30日及10月9日完成配股,兩周內共籌4660萬元。
IPO集資額與上市後融資差距之大,歸因於近年本港IPO低迷,出現新股發行股數佔公司股本比例亦較低的「縮量發行」情况。
據安永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底,有近44%於年內上市的新股,其發行股數佔其股本比例一成或以下,為安永自2019年起有統計以來,比例第二高的年度,僅次於2022年全年的52%;當年更有多達29%新股,發行新股佔比低至5%或以下(見圖)。
經濟學者李兆波表示,年前因高息影響資金流動性,港股市况表現較為遜色,投資者多偏好於投資債券及敘做定存,多過投資新股,加上恒指低迷影響上市公司估值等因素,均導致近年上市的新股大多為「縮量發行」。公司IPO集資較少可方便先完成上市,等待港股市場好轉後,再「逐少逐少」地再融資。他認為要待股票市場好轉,如恒指達25,000點,IPO市場才會改善。
另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下半年半新股大部分以配新股形式再融資,但當中升輝清潔(2521)曾於今年10月30日表示,擬發售可換股債券(CB)最多籌9300萬元。惟公司於翌日閃電宣布計劃告吹,其後再於11月22日宣布擬配售新股、最多籌3922萬元,較先前擬發CB的融資金額大減逾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