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早前《施政報告》提出要降低港股市場資訊費用,港交所(0388)繼去年12月新增企業數據固定月費計劃,以及下調移動裝置市場數據服務收費後,據悉,正與業界研究如何界定專業及非專業數據用戶,以便制定不同用家的市場數據服務。該所初步建議非專業數據用戶,界定為數據供個人和非商業用途等,將可獲數據服務折扣,但收費模式未有最後定案,暫定明年第四季實施。
消息指出,港交所正徵詢業界意見,界定專業及非專業數據用戶,並在提供市場資訊方面作區分。初步構思非專業數據用戶界定為數據供個人和非商業用途;用戶未在任何交易所或監管機構註冊或取得專業經紀或投資顧問資格;以及沒從事銀行、經紀、交易服務或投資諮詢以獲取報酬。換言之,經紀等會被視為專業數據用戶。
初步方案建議,非專業數據用戶可獲折扣優惠,收費較專業數據用戶便宜,但未有最終定案。待收費模式敲定,以及市場於明年第三季準備就緒後,暫定明年第四季實施專業及非專業數據用戶模式。
港交所發言人回覆查詢時表示,正仔細審視其市場數據產品,並計劃與金融監管機構及其他持份者研究更多提升相關業務的方案,包括如何更合適地界定專業及非專業數據用戶,以便日後能夠制定更切合不同用家或用戶群體的市場數據服務,更多詳情將適時公布。
現時歐美主要交易所都採用上述建議相若的標準界定非專業數據用戶,並就專業及非專業數據用戶,有不同收費。但香港及新加坡現時是單一收費。
據知,港交所一直想讓散戶以更低的價格收取報價數據,但現時因大多數散戶是透過券商或銀行取得數據,無法區分他們與專業用戶,惹來外界指港交所收費偏高的批評。
現時港交所收取第二級(即不多於十級價格深度、經紀輪候隊伍)實時串流數據訂戶月費為200元,即一年2400元。由於專業和個人投資者對市場資訊有不同需求,港交所希望以合理價格,向不同市場參與者,例如散戶、專業投資者、研究機構等,提供切合其需要的服務,便利他們參與市場交易和研究。
有市場人士就指出,若港交所降低數據服務收費,當然是好事,可鼓勵更多投資者參與市場,但仍要視乎最終收費模式如何。他們亦同意應採「用者自付」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