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國家統計局公布11月內地物價數據,居民消費價格(CPI)按年上升0.2%,低於市場預期的0.4%,亦較10月增速跌0.1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放緩,不過撇除食物和能源的波動較大項目,11月核心通脹按年上升0.3%,較10月加快0.1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溫和上升。11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按年下跌2.5%,不過好過市場預期的2.8%,亦自4月以來首次收窄跌幅。
11月CPI按年升幅減弱,主要由食品升幅較10月放緩1.1個百分點帶動,包括汽車的交通工具物價按年下跌4.8%,較10月跌幅收窄0.5個百分點,通訊工具扭轉10月下跌2.8%至按年上升0.7%。11月CPI按月下跌0.6%,較10月跌幅擴大0.3個百分點,為3月以來最大按月跌幅。統計局城市局首席統計師董莉娟解釋,主要受鮮活食品價格超季節性下跌影響,11月全國平均氣溫為1961年以來最高,冷空氣偏少利於農產品儲運。
內地通脹持續在低於1%水平徘徊,市場擔心內地續有陷入通縮,影響居民消費的壓力。不過,信銀國際首席經濟師卓亮認為,近月內需有不錯的改善,10月零售總額按年增長回升至4.8%。卓亮預期內地經濟仍然存在挑戰,中短期通脹將持續平穩,他指物價平穩並非一定是壞事,因為可幫助居民維持購買力。
11月PPI按月上升0.1%,為5月以來首次。11月生產用品出廠價格按年下跌2.9%,生活用品價格按年下跌1.4%,分別較10月跌幅收窄0.4和0.2個百分點。
大新金融集團首席經濟及策略師溫嘉煒指出,未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弱、出口可能受到歐美等國行動影響,或加劇內地部分工業領域產能過剩問題,繼續為生產物價帶來壓力,料明年上半年PPI按年或仍錄約1%下跌;CPI的非食品價格仍然低迷,或反映整體內需復蘇仍然乏力,料明年通脹增0.5%,有利內地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