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銀行公會主席林慧虹今年初表示,公會今年會探討支票未來發展,包括逐步取代實體支票,已成立專責小組。昨日她總結全年工作時,表示公會已委任獨立第三方諮詢機構進行研究,訪問10個使用最多支票的行業,包括經紀、慈善機構、物業管理等,了解他們轉用電子支付的難處,將於明年初提交報告,銀行業界會參考市場需求和解決方案,決定下一步方向,例如業界如何提供協助等。
林慧虹表示,即使銀行沒有推動鼓勵使用電子支付,諮詢機構亦指因應科技發展,預期支票使用量每年會減少15%至20%。至於最終是否會完全取代實體支票,她認為並非短期內可以解決的問題。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指出,局方希望隨着市場技術發展,有更多人使用電子支付,不過市場基建更新涉及使用習慣改變,在其他市場要改變實體支票也遇上類似問題,市民大眾轉用電子支付需要時間和誘因,不是簡單問題。
金管局上周公布單次特別措施,2021至2023年以建築期付款的自住樓花買家,按揭成數和供款與入息比率放寬至八成和六成,幫助物業估值下跌未能在銀行借足首期的買家。阮國恒表示,上述建期付款買家約3500宗,銀行有能力對此管理風險,當局亦要求銀行以風險定價,若這些客戶風險較高需要調整利率定價,當局完全理解。
對於是否意味相關客戶按息很大機會上調,林慧虹則指若因為借貸成數、物業價格有較大風險,銀行按風險訂價是慣常做法。她又稱,並非所有相關建期付款買家均會借取按揭或符合使用資格,料最終使用安排的個案會少於3500宗,仍在業界接受相關申請的合理範圍。
金管局8月與業界成立中小企融資專責小組,處理個別中小企遇到融資困難的個案,阮國恒指至10月初共接受370宗個案,除了100宗僅作諮詢不需跟進,另有40宗客戶財務情况較差,銀行難施以援手,其餘200宗在銀行執行需時改進,經溝通後不少個案已獲處理。資產質素方面,阮國恒指截至第三季末本港銀行特定分類貸款比率升至1.99%,仍有上升趨勢,不過銀行撥備後盈利能力維持不錯,從監管角度並非有很大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