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百善孝為先」,但有調查顯示,港人在平衡家庭財務責任與個人退休規劃方面面臨挑戰。同時,本港人口持續老化,因此有投資管理公司建議,港人應重新調整其財務策略,採取以收益為本的方式,例如透過互惠基金、強積金自願性供款及退休保險等,以滿足個人及家庭的長期財務需求。
宏利投資管理早前邀請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的樓瑋群教授擔任宏利「不一樣的亞洲」退休系列報告的顧問,並做調查探討香港、印尼、中國內地、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台灣地區6個市場人士的退休準備情况。該調查於今年4月至5月期間作出,訪問了該6個市場屬於中低至高收入階層合共4000名人士。
根據研究,81%的港人將家庭需求置於自身需求之上,這趨勢與亞洲其他地區一致。在香港,57%的人承擔着對父母的財務責任,略高於需承擔子女責任的比例(55%)。然而,這種強烈的責任感也帶來了代價——超過50%對年長家庭成員負有財務責任的人表示,照顧年長親屬是個財務負擔,這一比例是亞洲區內第二高,這也促使大眾渴望通過投資來實現更好的平衡。
儘管面臨這些壓力,需要負責年長親屬財務責任的港人中,有44%從未與他人討論這些責任,這一比例在各市場中位居前列。此外,當中僅有2%的人曾尋求專業財務建議,而同時有69%的港人表示,他們在退休財務方面基本上是自行處理,幾乎沒有專業指導。大部分受訪者更認為,財務規劃顧問未必能理解他們的需求,這突顯出大眾未能理解專業建議在退休規劃中能發揮的作用。
宏利投資管理亞洲養老金負責人邱鎧平表示,香港人對家庭照顧的承諾令人敬佩,但同時也必須重視個人的財務健康;平衡個人退休規劃與家庭責任並不意味着其中一方必須被犧牲。他續指出,市場上有許多資源可以幫助平衡兩者,例如互惠基金、定期儲蓄計劃、強積金自願性供款、其他投資產品,以及退休保險等。
另外,調查顯示,與亞洲區內其他地區相比,香港人更傾向於在投資組合中持有現金,這種現象在單身人士以及沒有子女的已婚人士中特別明顯。沒有子女的單身人士平均將53%的資產配置於現金或定期存款,遠高於亞洲區內的平均比例(44%);另一方面,沒有子女的已婚人士則將49%的資金配置於現金,仍高於亞洲平均比例(45%)。
對於擁有子女的港人來說,配置於現金的比例略為較低,顯示傾向多元化的分佈。調查發現,擁有子女的已婚人士將42%的資產配置於現金,較沒有子女的已婚人士(49%)為低,而有子女的單身人士持有33%的現金,反映出更多元化的投資取態。
邱鎧平表示,香港人偏重現金的投資策略並不令人意外,因為近年來他們一直受惠於香港銀行提供的高存款利率,但隨着利率下調,他們需要重新審視並調整其投資組合,以維持相同的收益水平。
此外,邱鎧平稱,傳統觀念可能認為,父母偏好更高流動性資產,因此會持有更多現金以應付家庭開支,但調查結果顯示,這個群組的投資組合反而更加多元化,對現金的依賴較小,並更關注於投資其他資產類別。
香港的人口結構挑戰日益顯著,65歲以上人口佔19.1%,50至64歲的成年人佔24.5%,因此香港被列為高齡化社會。另外,香港的人口年齡中位數達到44.9歲,目前是亞洲第二高。與受惠於人口結構帶來利益的亞洲年輕國家相比,香港勞動年齡人口的縮減為經濟和社會服務帶來了額外壓力,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導致勞動年齡人士數目減少,可能無法有效支撐不斷增長的退休人數,進一步加重整體社會的經濟負擔。
宏利投資管理認為,單靠現金儲蓄將難以產生足夠的回報,以應對日益延長的退休生活和不斷增長的醫療成本。邱鎧平表示,雖然現金能幫助保存退休儲蓄並支付日常開支,但它可能無法跑贏通脹,從而限制了長期財富增值的潛力。
他補充,由於香港人對投資資產的配置比例較低,故有機會通過多元化投資組合,快速提升財務安全,包括配置於提供穩定收入的收益型金融產品,而採取主動部署如與家人和專業財務顧問進行開放式討論財務責任和退休計劃,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此外,邱鎧平認為,港人可以考慮利用強積金計劃中的可扣稅自願性供款 (TVC) 計劃,為退休儲蓄創建一個獨立的投資組合,以補充其強積金儲備。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