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最近,人工智能(AI)在教育界掀起熱潮,像Khan Academy推出的AI教學助手Khanmigo ,令不少人問:AI是否要取代老師還是變成老師的好幫手?
以美國霍巴特高中為例,學生在化學課使用Khanmigo時,不僅能快速獲得答案,AI還會啟發學生思考更廣泛的應用場景。比如,當學生問:「什麼是酸?」Khanmigo除了解釋基本概念,還提示學生觀察廚房中的檸檬和醋,把理論帶到生活中。這種教學方式似乎能讓學習更靈活、更貼近現實。
此外,Khanmigo具備輔助寫作和批改作業的能力,對於那些需要更多支持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大助力。它像一名隨時在線的耐心家教,給學生提供額外的學習資源。不過,這也引發了一些擔憂:學生是否會因此依賴AI,減少自主思考的動力?
還有的是,AI會不會搶走老師的工作? 其實,AI的角色,更像「助手」而非「接班人」。AI可以幫助老師節省備課以及批改作業的時間,讓他們更專注於學生的情感支持和課堂互動。畢竟,AI再聰明,也不會有老師那種「洞察學生小心思」的能力。
當然,AI在教育中的應用還面臨不少挑戰。例如,算法可能會存在偏見,數據隱私又如何保障?如果這些問題處理不好,反而會削弱學生的學習體驗。因此,讓AI真正成為教育的「神助攻」,需要設計者和教育者共同努力,確保它符合倫理標準,並以人類的智慧來監督和調整。
AI有機會徹底改變教育的樣貌。不僅能針對每位學生量身打造學習計劃,還可以分析學習數據,幫助教師發現問題,改進教學方法。
對於高年級學生,AI還能模擬真實職場場景,讓他們提前體驗工作挑戰。但要讓這些美好的願景成真,教育系統需要作出相應調整,例如培訓教師使用AI工具,設計更靈活的課程,並制定相應政策。
http://facebook.com/tommyleung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