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據內媒近日報道,中國內地今年1至11月出口晶片金額已達1.0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創下新高,並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一時間,湧現了不少「愈制裁中國,中國就愈強」等評語,甚至有些媒體或自媒體聲言,中國很快可以反過來對外國「卡脖子」。然而,只要全面解讀相關數據,包括進口數據,就會知道內地仍然未能真正扭轉或改變倚賴進口晶片的整體格局和形勢,半導體國產替代仍然是任重道遠。
根據內媒引述國家海關總署的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數據,今年1至11月,中國內地出口晶片金額達1.03萬億元,按年增長20.3%。這也是中國單年出口晶片金額首次突破1萬億元。若按比例來估計,中國今年全年的出口晶片金額超過1.1萬億元,應該沒有問題,甚至可以達到大約1.12萬億元。
不過,內地進出口數據有時以人民幣發表,有時以美元發表;加上近4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起落較大,當人民幣最強時,1美元兌大約6.31元人民幣;但當人民幣最弱時,1美元兌超過7.31元人民幣。這些都會增加解讀數據的困難,尤其是只看單一年的數據。
根據網上找到的中國在2014年至2023年間進出口晶片數據,以美元計,中國不論是出口晶片金額或進口晶片金額,都在2021年和2022年這兩年間達到最高峰。2023年出口晶片金額和進口晶片金額,都比2022年顯著回落超過10%(這相信主要和環球經濟因素有關)。其中,中國在2021年出口晶片金額為1538億美元,進口晶片金額為4326億美元;2022年出口晶片金額為1539億美元,進口晶片金額為4156億美元。
換句話說,若以近日的匯率,改用美元計算,中國今年全年出口晶片金額預料達到約1.12萬億元,其實只是大約回復到2021年和2022年的水平,或者略高一點,未有大破紀錄。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進口晶片金額,仍然是出口晶片金額的2倍多。根據海關總署數據,今年1至11月,中國內地進口晶片金額為2.48萬億元,按年增長11.9%。這大約是同一時期出口晶片金額的2.41倍。當然,從進口晶片金額和出口晶片金額對比的倍數來說,中國近幾年在晶片國產化方面,確實是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例如,在2018年,中國進口晶片金額是出口晶片金額的3.69倍。2019年顯著降至3.01倍,2020年為2.99倍。2021年再降至2.81倍,2022年為2.70倍,2023年為2.57倍。不過,在2019年之後,這個比例下降得相當緩慢,相信是因為受制於美國對中國的半導體技術出口管制。
若以中國晶圓產能佔全球晶圓產能百分比來看,中國大力追趕,可能會較明顯。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今年中發表的全球晶圓廠預測報告(World Fab Forecast)估計,今年全球晶圓廠總產能將會增長6%;2025年再增長7%,屆時將達到每月3370萬片8吋晶圓當量的歷史新高。其中,預料中國內地將會繼續維持每年雙位數字的產能增長,今年產能將會增長15%,達到每月885萬片8吋晶圓當量;2025年再增長14%,達到每月1010萬片8吋晶圓約當量,佔全球總產能的29.97%,非常接近30%。
半導體市場研究機構Knometa Research發表的半導體產能報告則預測,今年全球晶圓廠總產能的增長率為4.5%,2025年和2026年的增長率將分別提高至8.2%和8.9%。其中,中國內地的晶圓產能在2025年會達到全球的20.1%,2026年再提高至22.3%。
不過,筆者也必須指出一個隱憂。根據半導體業內人士的解讀,美國對中國最新一輪半導體技術管制,已經由原先18納米或以下製程的半導體製造設備,擴大到45納米或以下製程的半導體製造設備。而且,美國完全禁止外國半導體製造設備廠商對中國以往購入的45納米或以下製程的半導體製造設備提供技術支援。
行內人指出,ASML光刻機除在維修和更換零件時需要原廠的技術人員負責之外,它們每隔幾個月便需要由原廠的技術人員來進行一次「光路修正」。否則,會出現光路偏離,令生產良率愈來愈低。內地企業是否有能力接手這些工作,難免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