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科技公司Neural Lab總部設於科學園,利用自家研發的人工智能(AI)技術,協助為新加坡樟宜機場提供地面裝卸服務的SATS公司編排拖車,令整體效率提升超過20%。
作為全球獲獎最多的機場,新加坡樟宜機場年客容量可達8,500萬,是全球極為繁忙的機場之一。不過在地面裝卸運作方面,卻一直依賴人手根據航班分配,於是在人手與效率之間未能取得最佳平衡。
負責該機場地面裝卸服務的SATS公司Hub Transformation & Development高級副總裁Ranjiv Ramanathan表示,「AI是大勢所趨,一年前,我們開始尋找解決方案來提升運營效率,當時更訂立了一套指引來塑造公司未來的AI策略及路線圖,希望通過AI來為業務增值達致雙贏。慶幸找到香港初創Neural Lab,與他們傾談後看到他們真的有能力應用AI解決實際問題,並且他們的使命是幫助航空業採用人工智能,與我們的想法一致。」
由上世紀八十年代啟用至今,外間對樟宜機場的評價甚高,更被航空顧問公司Skytrax評選為「全球最佳機場」,Ranjiv解釋當初引入創新科技的原因,是四年前的疫情,「當時航空業流失大量資深從業人員,令疫後人手十分緊張,但疫情完結撤下旅遊限制後,全球旅遊需求迅速攀升。以樟宜機場為例,也正計劃籌建第五航空大樓來應付未來10年加倍的載客量,如果再不引入AI等科技來優化機場運作,將未能迎合未來航空業的發展需求。」
當有航班抵達,控制中心會人手為航班分配一位拖車司機,變相令裝卸工作集中於一人身上,而其他司機的閒置時間卻未能好好利用。Neural Lab共同創辦人陳淵斌(Bennett)指出,「利用AI進行分配,就可以將多位司機分配到同一航班,能將司機的閒置時間轉化為生產力,根據最新情況每分鐘重新評估和分配工作。簡單來說,就是要以較少的人手提供更好的效率,在我們眼中兩者是相互衝突的,但通過AI卻可以進行多目標優化(multi-objective optimisation);最重要是現場有各項因素令裝卸情況有變,例如航班升降延誤等,如果以人手來處理,根本沒可能在如此繁忙的機場之中即時作出應變,但AI卻隨時能夠作出新的運算,重新作出最佳編排,令整體效率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
以往每班航機抵達只獲分配一位司機的話,他需要來回三至四次才能將所有行李運送,Ranjiv解釋,舉例說有十班航班的話,等同要十位司機來回三四十次,「Neural Lab方案將每班航機要運送的行李分拆成不同任務(tasks),每一次來回等於一個任務,由所有司機來共同分擔,不單能令需要司機的數目減少22%,而且將航班因裝卸行李而出現延誤的機會大大減少。」Bennett補充,「我們把AI加入機場原有的系統,把原本負責分配工作的員工能夠騰出更多時間,處理其他複雜的事情。正如之前所說,處理行李裝卸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我們會着手研究AI如何令整個行業轉型,擴展到機場內的其他運作。」
能夠成功與SATS促成合作,Bennett感謝科技園公司的幫助,「未創業前我也擔任過採購的工作,每次也會要求供應商提出證明,來說服我為何值得跟他們合作。同樣地作為名不經傳的一間初創,跟Ranjiv談合作時,對方根本不認識Neural Lab這間公司,幸好科技園幫我們連繫公私營機構合作,亦介紹我們給業界的人才和學界精英,加快科研轉化應用的步伐,才能成功將如此複雜的系統落地。如果沒有科技園的支持,相信很難將方案應用到樟宜機場並成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