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趁《Money Monday》今年最後一期(聖誕假期關係,下周暫停),談談2025年投資展望。綜合多家大行意見,即使美國通脹可能回升,但在經濟「軟着陸」的前提下,以地區計,美股仍然看高一線;行業方面,雖然大型科技股估值已偏高,但隨AI邁向應用階段,整體科技行業前景依然樂觀,當中軟件股有望跑出。因此,目前較穩妥的部署,是個人投資組合核心部分仍以美股為主,除非重倉甚至做了槓桿,否則暫不用急於大舉減持。
美股今趟牛市,大大話話維持了15年,由於不斷創新高,每逢急回,就如上周四聯儲局議息後,道指單日大跌超過1100點,都令好些投資者忐忑不安。無可否認,美股道指表現近日有點「回塘」,曾出現自1978年以來最長連跌紀錄(10連跌),故好些股評人建議減持美股、增持現金。
不過,名牌私人銀行和基金公司的睇法又是另一回事,普遍仍看好2025年美股表現,並預料可再創新高,主因美國經濟前景趨於樂觀,並預期特朗普明年1月重返白宮後,將放寬監管政策,特別有利金融行業。高盛預測,至2025年底,標普500指數將升7%,至6500點,但亦警告,美股估值過高帶來了潛在風險。
施羅德投資近日發表的「2025年十大投資市場預測」,其中亦稱看好整體美國股票(標普500等權重指數)。施羅德投資亞洲區多元資產投資主管近藤敬子(Keiko Kondo)指出,美國整體通脹率已降至3%以下,經濟正在經歷「軟着陸」,為股市創造了良好機會。
展望2025年,安聯投資亦傾向樂觀,認為隨着美國大選產生決定性結果,風險資產前景似乎正面,美國及環球經濟有望實現「軟着陸」,即通脹放緩及避免步入衰退,但未來或潛藏波動性。該行認為,目前是重新考慮資產配置的恰當時機,可選擇增加風險承擔,或增持私募債券及基建設施等非流動性資產,並稱儘管美股估值偏高,但仍然具吸引力。
當然,美股投資者最關心的是:科技股是否值得繼續揸下去?施羅德認為,所謂的「Mega-Tech」科技業巨頭有一個共同特徵:具備強大的競爭優勢,在各自的行業中佔據領導地位,並保持卓越的增長、盈利能力和回報水平;除非有重大監管干預打破這些「特許經營權」,否則這些科技巨頭很可能繼續是利潤豐厚的企業和環球投資組合中的核心資產。
然而,「美股七雄」(Magnificent 7)估值偏貴,如Nvidia(英偉達)(美:NVDA)現價歷史市盈率逾50倍,加上市場焦點逐漸從AI基礎設施如晶片轉向應用層面,明年有望進入百花齊放階段,所以提供數據分析、項目管理及雲服務等軟件企業,值得多望兩眼。若不善揀股,可留意iShares Expanded Tech-Software Sector ETF(美:IGV),截至2024年12月7日,持股數目112隻,十大持股包括知名大型軟件公司Salesforce(美:CRM)、微軟(美:MSFT)、Adobe(美:ADBE)及Palantir(美:PLTR)等,開支比率0.41%,年初至今累漲25%。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