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港銀首三季稅前溢利增8% 息差降 不良貸款率按季升至1.99% 金管局:維持穩健

【明報專訊】金管局發表最新季報,今年首三季零售銀行整體除稅前溢利按年增加8.4%,較上半年增幅6.2%擴大,盈利上升主要是由於投資收入按年上升1.12倍,以及外匯和衍生工具業務的收入按年上升29.8%帶動。不過首三季銀行淨息差和貸款總額均收縮,拖累淨利息收入按年下跌6.7%,抵消部分稅前經營溢利增長。

明報記者 歐陽偉昉

今年首三季,零售銀行持作有交易的投資收入,貢獻稅前經營溢利增加10.8個百分點,外匯及衍生工具業務收入貢獻7.4個百分點,淨利息收入則拖低8.2個百分點。

美國啟動減息,帶動第三季1個月港元拆息季度平均按季下跌0.2厘至4.19厘,零售銀行的淨息差於首三季按年收窄0.18個百分點至1.5厘,亦低於上半年的1.51厘(見圖),而本港銀行的貸款總額,截至第三季末按季下跌0.2%,按年則跌1.8%。

逾期3月以上貸款比率升至1.4%

本港銀行不良貸款情况連續第三季惡化,截至第三季末本港銀行體系特定分類貸款比率為1.99%,按季上升0.1個百分點,其中中國內地相關貸款的特定分類貸款比率,按季上升0.1個百分點至2.79%。第三季末逾期與經重組貸款比率為1.64%,按季上升0.12個百分點,其中銀行逾期3個月以上貸款比率,按季上升0.13個百分點至1.41%。

金管局指出,雖然特定分類貸款比率季內上升,但銀行體系的整體資產質素維持可控,香港銀行體系維持穩健,資本及流動性緩衝均十分充裕。

副總裁阮國恒在月初表示,除了內房企業,本地中小型地產發展項目亦有流動性壓力,故比率仍有上升趨勢,不過銀行撥備後盈利能力維持不錯,從監管角度並非有很大關注。過去香港特定分類貸款比率平均處於2%水平,認為目前不屬於偏高。

持債務證券8.2萬億升18% 質素佳

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及資本維持充裕。第1類機構,即由金管局指定,主要是一些活躍於國際、或規模大而且複雜,並在本地銀行體系舉足輕重的機構的平均流動性覆蓋比率,在第3季為178.4%,遠高於100%的法定最低要求。

本地註冊認可機構的總資本比率在9月底為21.8%,遠高於8%的國際最低要求。

調查受訪銀行債務證券持倉總市值於第三季末為8.21萬億元,按年上升18%,債務證券的信貸質素維持良好,其中98%以上的債務證券持倉屬投資級別,大部分均由政府及銀行發行。銀行持有的未平倉衍生工具合約名義總額,截至上半年底為158萬億元,按年增10.6%,認可機構對證券化產品的資產負債表外風險承擔維持極小,上半年末的名義總額為27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