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換電摩托車的先行者、台灣電動摩托車龍頭Gogoro(美:GGR)曾經被台灣各界看好及引以為傲。但其年度銷量和市佔率自從在2019年達到最高峰後,由2020年即開始回落。過去5年其銷量累跌逾六成。至於股價更由高峰時回落超過95%,面臨除牌下市窘境。究竟這家獨角獸為何會將一手好牌打爛,幾年時間就跌下神壇?
資料顯示,Gogoro在2011年8月29日於台灣成立,創辦人為香港出生、美國長大的陸學森。Gogoro於2015年1月初在美國消費電子展(CES)展出可快速更換電池的電動摩托車及換電櫃;同年6月,開始在台灣銷售。最初幾年,其電動摩托車銷量每年都有可觀增幅;到2019年,其銷量已上升至145,678輛,佔該年全台灣電動摩托車銷量的86.4%。以整個台灣摩托車市場來說,當年其市佔率也達16.2%,排第四名,直逼第三名的台灣山葉(台日合資企業)。
但2020年開始,Gogoro電動摩托車銷量每年都跌,去年已跌至52,513萬輛,累積跌幅達63.64%。去年11月1日,Gogoro透露收到Nasdaq警告函,指其股票收市價已連續30個交易日低於每股1美元,未符上市規定。Nasdaq給予180日寬限期,要求改善股價至符合最低標準,否則需從Nasdaq除牌退市。近日,Gogoro股價更進一步跌至0.48美元上下。
究竟Gogoro為何會將原先一手好牌打爛?網上有很多媒體、學者和台灣機車族就此分析和討論,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是以下幾點:
第一,其電池月費計劃未能得到大部分台灣摩托車車主認同,故未能吸引到主流燃油摩托車車主轉用。因Gogoro月費原則上是固定的,不是按換電次數來收費。因此,一些使用量較低的Gogoro車主覺得很不習慣和很不公平。還有一些居住在鄉郊地區的Gogoro車主,在買車時已同時購入了家用充電座,一向在家裏充電,幾乎未曾使用過Gogoro換電站網絡,但每月要支付相同月費。
第二,Gogoro早期推出的鋰電池經過多年使用後,已經有明顯儲電量「縮水」等老化問題。Gogoro換電站網絡現時混合使用3個世代的鋰電池,連開業初期推出的第一代鋰電池,現時仍然有不少在繼續使用。這些超時服役的第一代鋰電池的儲電量「縮水」問題嚴重,令到Gogoro車主在網上怨聲載道。
很多Gogoro車主批評,若在換電站換到第一代鋰電池,儲電量往往只能夠續航50至60公里。甚至曾有個別Gogoro車主在網上貼出相片,指出在換電站換了一枚第一代鋰電池之後,摩托車儀表板顯示只有3格電量,預估里程只有約33公里,反映電池老化問題非常嚴重。
第三,台灣的摩托車車主其實沒有很迫切的時間壓力要改用電動摩托車。因為當地政府宣布的目標,是希望到2030年,市場上發售的摩托車有35%為電動,並非完全禁售甚或禁用燃油摩托車。當地政府在2023年改變了補貼政策,購買新款低排放引擎的燃油摩托車來更換舊款燃油摩托車的車主,同樣可獲得少許補貼。換句話說,由2023年起,電動摩托車品牌在台灣市場不再獨享補貼優惠,只是其補貼優惠仍然比新款低排放的燃油摩托車高而已。
第四,從宏觀因素來說,台灣每年摩托車銷量約75萬輛至100多萬輛,視乎經濟景氣和消費情緒而上落。台灣市場銷量最高三大摩托車品牌,分別是三陽、光陽、台灣山葉,三陽的市佔率經常在30%至40%之間,光陽通常在20%以上,台灣山葉亦在15%至20%之間。三者合計,已佔了台灣摩托車市場的大半。雖然三者的電動摩托車銷量十分有限,但只要間中回贈三數千元新台幣來促銷,它們的燃油摩托車售價仍然十分吸引,「食老本」也可以維持很多年。
另一方面,Gogoro在本土銷量連年下跌的情况下,卻未有認真改善競爭力問題,反而選擇籌備上市,以及部署進軍印尼、菲律賓、新加坡、以色列等外國市場,但進軍海外的大計,很多都是不了了之,變成「無米粥」。
總括來說,Gogoro從高峰回落,既因為台灣本土市場有限,以及台灣摩托車市場油轉電並非十分急切,但該公司的月費計劃和電池老化問題亦確實受到最多批評。Gogoro要維持Nasdaq的上市地位已幾無可能,但若能扭轉最受批評的兩大問題,銷量或者仍有機會止跌回升,暫時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