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醫療通脹最近3年維持每年大約8%,醫療保險加價近年漸成常態,保監局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本港醫療保險毛保費按年升11.41%,惟同期已償付申索毛額亦升11.56%,承保虧損按年大增47.55%至3.57億元。保監局行政總監張雲正稱,市場對醫療保險有需求,保費快速增長但「愈做愈蝕」,坦言營運情况不理想。保監局今年將對醫療保險系統性研究,檢視醫保產品結構、銷售手法、保費分攤等各範疇,並理順問題及擬定改進方向,期望今年會有時間表,明年和後年有行動去處理相關問題。
張雲正稱,通過檢視希望達至對投保人公平、保持業務可持續,以及體驗保險社會功能,減輕政府醫療財政壓力。對於保險公司,他指現時在銷售時會讓受保人以為可無限賠償,但實際索償時或者並非如此,業界在產品設計、銷售過程或有反思空間。主席姚建華則指出,保單的醫療項目可更仔細,讓受保人投保時已知需要自行承擔的項目,提早安排,對消費者會更好。
對於受保人,張雲正指可以引入共付保費要求,受保人需承擔一定比例醫療費用以避免濫用索償,不過做法直接干擾市場商業決定,因此仍需要考慮。此外,檢視對於整體醫療政策,例如公私營醫療合作、醫療收費、大灣區醫療互通,也會作出建議。他表示,香港人口老化,醫療服務有增無減,本港醫療服務有七成由公營醫療提供,若醫保出現問題將令公營醫療承受更大壓力,因此要盡快就醫保作檢視。
不過張雲正稱,要作出改動並不容易,例如若在承保、索償放寬太多,保險公司指會因此增加賠付,需要上調保費,惟若不保事項太多,病人也因為沒有受到保障而不買,因此需要作出平衡。執行董事(政策及法規)劉中健則指出,醫療保險發展已有數十年,解決現有問題也需要時間,現時也有在個別範疇作出改善,例如與保險業界將各間險企危疾保單定義標準化,減少日後索償時出現爭議,日後會就保單定價、索償程序等有更深入討論。
本港醫療、生活費用高企,不少港人北上大灣區退休,保監局擬向有意來港推出與養老服務結合的保險產品的保險公司,發出新保險牌照。執行董事(長期業務)呂愈國表示,產品以年金方式,支付退休後每月養老社區食宿、醫療等費用。現時本港市場已有類似產品,不過他指出該類產品針對高端客戶,而且多與第三方合作提供服務,是次新服務提供者則針對中產市場,保險產品與養老服務高度整合,有助控制成本和質素。張雲正指出,潛在服務提供者不止一個,當局會逐步發出牌照觀察市場反應,希望可在今年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