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防社交媒體「唱高散貨」投資騙局

【明報專訊】社交媒體近年成為騙徒「唱高散貨」的平台,騙徒會先在低位買入一些低市值或低流通量的股票,當股價逐步攀升的時候,再透過社交媒體大力推介這些股票,務求在短時間內製造大量需求,令股價繼續上升,讓騙徒可以在高位散貨,牟取暴利。投資者必須提防不同社交媒體「唱高散貨」的騙案手法,避免墮入騙徒的陷阱。

炒股群組訛稱「專家」貼士

社交媒體上有很多以投資股票或「股票教室」為主題的群組,讓股民交流炒股心得和資訊。由騙徒開立的炒股群組,其實並不是為了與股民交流,而是為了營運「唱高散貨」騙局。為了招攬更多追隨者,有騙徒甚至會冒充一些公眾人物,例如財經界專家和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即KOL),開立投資群組。

騙徒起初會在炒股群組中提供一些投資建議和推介,包括較穩陣和「大路」的股票,目的是為了避免投資者起疑心。然而,「唱高散貨」才是騙徒的真正目的,他們最終會推介一些容易被操控的股票,包括一些成交量低及股權集中的細價股。

為了增加說服力,騙徒會訛稱有專家提供的獨家貼士,甚至是內幕消息。他們大多會要求投資者在買入股份後提供截圖,讓他們把截圖轉發給幕後主腦,賺取佣金。「唱高散貨」下的股份,通常會被犯罪集團在股價升到某一個高位後大手沽出,令股價一哄而散,高位接貨的投資者損失慘重。

除了扮專家,騙徒亦可能自稱為持有金融監管機構牌照的人士或持牌公司職員,騙取信任。對於與自己交易的人和公司,投資者應查閱相關金融監管機構的牌照紀錄冊,核證其身分,以辨真偽。

另外,一些騙徒會偽裝成俊男美女、高學歷和專業人士等容易交友的身分,利用社交媒體廣結朋友。當找到行騙對象後,騙徒就會施展「美人計」或大打溫情牌,用甜言蜜語或者訛稱有專家股票貼士、內幕消息等,哄騙有關對象在高位接貨。

小心求證 防墮投資騙局

投資騙局看似五花八門,其實手法十分相似,主要都是以「高回報,零風險」作餌,引誘人們上當。世上沒有穩賺兼回報高的投資,網絡世界真假難分,投資者切勿輕信網上專家意見或資訊做投資,若有人在社交媒體表示有必賺的股票貼士或內幕消息,我們更加要小心提防。就算是親友推介的投資機會,也不要盲目誤信,因為他們也有可能已經墮入騙徒的投資陷阱。

投委會推「香港理財月2025」

投委會的年度旗艦活動「香港理財月2025」於3月展開,向公眾推廣良好的投資及理財習慣。本年度的主題為「反呃防騙 理財抗逆」,投委會與來自各界的支持機構合作,提供多項資源和活動,以加強市民的財務抗逆能力,並對金融騙局提高警覺。詳情請瀏覽投委會網頁:https://www.ifec.org.hk/web/tc/moneymonth/index.page。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 投資放大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