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海關總署公布,1至2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增長顯著放緩至2.3%(見圖),遠低於市場預期的5.9%;進口則大幅下跌8.4%,亦遠低於預期的1%增長,且是自2023年7月以來的最大跌幅。貿易順差為1705.2億美元。綜合分析指出,出口增長放緩反映了企業在關稅實施前提早出貨的效應消退,以及美國再度提高對中國的關稅並聯同其他國家向中國加徵關稅的影響。同時,進口大幅萎縮則顯示出首季內需疲弱。
按地區劃分,期內出口至主要貿易伙伴的表現普遍較去年底轉弱。對東盟、歐盟、美國及拉丁美洲的出口增幅明顯放緩,當中東盟的增長從去年12月的18.9%放緩至5.7%,美國的增長由15.6%降至2.3%,急速放緩13.3個百分點。
進口方面,從韓國的進口由12月按年增長19.7%轉為下跌0.1%,東盟的進口亦由增長5.4%轉為下跌1.3%,台灣的增幅則收窄至8.9%;而歐盟和拉丁美洲的進口分別大幅下跌5.6%和15.4%。
在商品類別方面,汽車出口金額的增幅由12.1%收窄至2.5%,鋼材則由增長11.8%轉為下跌3.9%,但集成電路按年增長擴大至11.9%。在進口方面,農產品進口金額按年下降14.7%;能源和大宗商品如原油下跌10.5%,鐵礦砂則下跌30%;而集成電路的增幅收窄至2.7%。
大新金融集團首席經濟及策略師溫嘉煒認為,內地出口增幅顯著放緩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企業趕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實施新關稅措施之前,向美國等地提前出貨的效應逐漸消退。同時,歐美等國家對華持續實施貿易限制,加上特朗普一再提高對中國的關稅,並聯同其他國家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這些因素無疑為中國出口前景增添了更多不確定。
不過,出口商可能會加速開拓新興市場,以紓解美國加徵關稅的影響。該行預計今年中國出口增長將維持低個位數,而進口則有望在中央政府積極實施財政政策刺激內需的情况下逐步回穩。
另一方面,巴克萊發表報告指出,1至2月中國出口顯著放緩,尤其是對美國的出口大幅下滑,這反映出先前的提前出貨效應消退,以及美國加快並擴大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的影響。進口方面的萎縮則顯示中國首季內需疲弱。
巴克萊表示,去年淨出口對中國生產總值(GDP)增長的貢獻為1.5個百分點,若撇除淨出口貢獻,GDP增長僅為3.5%。該行估計,美國額外提高對中國商品的關稅20%,可能會拖累中國的GDP增長0.8至1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