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薛偉傑:勞工短缺 日本服務機械人規模將逾200億

【明報專訊】據彭博社引述研究機構的數據報道,由於面對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問題,日本的服務機械人市場未來將會持續增長,2030年的市場規模將會超過4000億日圓(210億港元)。

但從有關報道的內容看來,它提及的服務機械人,全部都只是輔助人類,不能獨立自行工作;全部都只是運用成熟的技術,並未顯示出重大的技術突破,更加全部都不是人形機械人。

雲雀約3000機械人送餐

料年省3300萬美元

在東京餐廳Gusto內,一個臉上掛着一對大大藍眼睛的貓臉機械人呼嚕呼嚕地行駛,找到一枱點了薄餅和奶油士多啤梨芭菲的顧客。

「你們點的食物到了。喵嗚。」機械人以日語說話,顧客的臉上都現出笑容。

原來這家店內擠滿顧客的餐廳,只有2個人類侍應正在當值。其中一個是已經71歲的Yasuko Tagawa,另一個是來自尼泊爾的Ranjit Dhami Khawas。Yasuko Tagawa由6年前開始在這間餐廳當兼職員工,每星期最多工作20小時,其職責除了招呼顧客,還包括協助培訓新員工。餐廳為了減輕她的體力勞動,所以讓送餐機械人分擔了她大約一半的工作。而今年20歲的Khawas,則正在語言學校上學,仍然在學習日語,今年1月份開始在該餐廳工作。

上述由機械人來送餐的情景,在日本雲雀控股有限公司(Skylark Holdings)(東京上市編號:3197)經營的2000多家餐廳中,可說愈來愈常見。該集團現時正在使用的送餐機械人已經達到大約3000個。雲雀餐飲集團之所以大量使用送餐機械人,無非是因為日本人口老化、勞動力短缺,該公司的員工的平均年齡正在不斷上升。現時,該公司有4000多名65歲或以上的員工,比2020年的大約2270人更多。彭博估計,該公司大量使用機械人,每年可以節省大約50億日圓(約3375萬美元)的人力資源開支。

除了餐飲業,日本的旅館和護理行業同樣是勞工短缺問題的重災區。據日本勞動省表示,在今年1月份,餐廳服務員的職位空缺數目與求職者數目的比例大約是3:1,而護理員的職位空缺數目與求職者數目的比例則大約是4:1。在善光會營運的老年護理機構,工作人員就經常借助機械設備來抬起年長的院友,或者監測患有腦退化症者的院友的行為。其中有些設備,可以協助運送不良於行的院友進入浴室。日本政府預測,到2040財政年度,日本養老護理行業的職位空缺將會多達57萬個。

研究機構富士經濟(Fuji Keizai)表示,預料到2030年,日本服務機械人市場的規模將會超過4000億日圓(27億美元),比2024年增長差不多2倍。而大量使用服務機械人,也有助克服體力要求和語言障礙,讓日本企業可以聘用年齡較大的求職者和外籍工人來填補職位空缺。

僅為成熟產品 未見技術突破

不過,從彭博報道的內容看來,它提及的服務機械人,全部都只是輔助人類工作,而不能獨立自行工作;全部都只是運用成熟的技術,並未顯示出任何軟硬件的重大技術突破(包括人工智能方面),更加全部都不是人形機械人。例如,上文提及雲雀餐飲集團大量使用的貓臉送餐機械人仍然需要由人手來輸入送餐的枱號。雖然它號稱配備了3D深度鏡頭,能夠分辨不同的食物,還有至少10多種面部「表情」來討顧客歡心,但它本身並無機械臂,並不能將一碟碟食物放到枱面。

至於善光會使用的那些協助移動長者的設備,亦只能讓護理員節省大部分體力,它同樣需要護理員來操作。原則上,這些所謂服務機械人,香港某些餐飲集團和安老院也有使用,只是規模不及日本企業那麼大。

筆者認為,在日本,機械人在服務業有相當需求;但另一方面,報道亦反映,人形機械人並沒有很明顯的剛需。其實,筆者本身並不反對研製甚至運用人形機械人,但卻認為,應該考慮兩大原則。第一,將機械人造成人形,其生產力和成本效益,會否比非人形的機械人更高。第二,將機械人造成人形,到底是化繁為簡,還是化簡為繁,將簡單事物複雜化。舉例說,若有簡單便宜和更高效率的自動拋鑊炒飯機、自動調酒機、吸掃抹地多合一機械人不用,卻要使用人形機械人來拋鑊炒飯,拿幾樽酒調酒,拿吸塵機吸塵,以地拖拖地,那無疑就是本末倒置。

明報記者 薛偉傑

[科技觀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