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瑞銀全球金融市場部中國主管房東明表示,留意到過去一個多月外資正有序增持中資股,主要為主動管理基金,較多來自印度、韓國等;然而,環球大型基金仍在評估是否進一步加倉。針對近日美股回調,房東明認為,美國市場的資金輪動主要集中在本地股票與債券之間。不過。他提到近年來美國大型科技股的平均估值已翻倍,而中國大型科技股的估值則減半,兩者目前的估值差距約為4倍,但基本面差異並不顯著。
中國消費領域方面,他認為,隨着養老及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消費者的信心有望提升。他提到,今年全國兩會已經披露了相關投入金額及措施,期待內地政策加碼,較為看好與政策相關的消費股,例如手機產業。
另一方面,瑞銀中國科技硬體分析師俞佳表示,分別下調2025年、2026年的中國晶圓製造設備(WFE)支出預測2%及1%,主要反映去年12月美國出口管制的影響。不過,中國部分超大規模雲廠商大幅增加人工智能(AI)資本支出,可能帶來的WFE增量需求抵消相關影響。
隨着中國多個資本支出專案可見度提高,瑞銀預計今年國內WFE公司的市場份額將加速增長。儘管出口管制會否進一步收緊存在不確定性,但瑞銀的進口數據分析顯示,國內晶圓廠可能已經儲備足夠的關鍵設備庫存,以應對短期產能擴張需求。俞佳補充,去年該行覆蓋的3家WFE公司總收入佔中國WFE總支出的13%至14%,顯示國產替代的空間仍然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