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隨着SpaceX載人「龍飛船」成功和國際太空站接駁,大有可能將兩名滯留在國際太空站逾9個月的美國太空人接回地球,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表示,該公司今年將包辦發射全球逾90%的軌道有效載荷;明年底發射重型火箭「星艦」(Starship)攜帶人形機械人「擎天柱」(Optimus)前往火星。
據媒體報道,SpaceX在美國時間3月14日晚上以「獵鷹9號」火箭攜帶載人龍飛船升空,在3月16日零晨12時4分左右成功與國際太空站接駁。當新舊兩批太空人完成幾日交接期後,龍飛船可能在3月19日將兩名滯留在國際太空站逾9個月的美國太空人Butch Wilmore和Suni Williams接回地球。
在載人龍飛船和國際太空站接駁前後,創辦人馬斯克在社交媒體X戶口上兩度貼文。馬斯克在其中一篇帖文中聲言,SpaceX今年將包辦發射全球逾90%的軌道有效載荷;中國將會佔約5%的發射份額,美國其他航天企業和其他國家航天企業合共佔餘下約5%發射份額。馬斯克更預測,當SpaceX全部可重用運載火箭星艦能夠以高頻率發射時,該公司可能包辦全球逾99%的軌道有效載荷發射。他認為,這樣的進展對於在火星建立能夠自給自足的文明是必需的。
在另一篇貼文中,馬斯克借SpaceX剛剛渡過成立23周年,聲稱該公司明年底將會發射重型火箭星艦攜帶人形機械人擎天柱去火星。若擎天柱登陸火星任務成功,載人登陸火星最早會在2029年實行,但較大可能在2031年。
看到馬斯克關於SpaceX包辦發射全球絕大部分軌道有效載荷的預測,中國、歐盟、俄羅斯甚或日本、印度等國家相信都不是味兒,尤其是對官方和民間投資比較充裕、正在大力追趕美國的中國來說。不過,從2024年數據來說,馬斯克這個預測並非全無可能。
根據統計,2024年全球共發射265次太空運載火箭,259次成功入軌,6次失敗(不計算回收失敗)。至於發射進入軌道航天器約2795個(包括人造衛星和其他設備)。其中,美國發射147次(1次入軌失敗),進入軌道航天器約2374個。中國發射68次(2次入軌失敗),進入軌道航天器約257個。俄羅斯發射17次,進入軌道航天器約100個。歐盟發射3次,進入軌道航天器約17個。
若單看發射運載火箭次數,美國佔全球總數的56.76%,中國佔26.25%,中國所佔份額不算很低。若比較發射進入軌道的航天器,美國佔全球總數的84.94%,中國佔9.19%,確實相當懸殊。SpaceX一家公司發射了138次,佔全球的52.08%;進入軌道航天器約2350個,佔全球的84.08%。
考慮到馬斯克說的是進入軌道的有效載荷,以進入軌道的航天器數目來比較,會較準確。因此,馬斯克預言SpaceX今年將會包辦發射全球逾90%的軌道有效載荷,並不算誇張。尤其是考慮到獵鷹9號的成熟程度和高頻率發射。
不過,說到有關登陸火星的預測,筆者認為過分樂觀和急進,跳票的機率頗高。雖然馬斯克的意思,應該只是星艦明年底攜帶人形機械人擎天柱離開地球,啟程往火星(他的字眼是Depart for Mars),而非登陸火星。但以星艦和擎天柱成熟程度來看,機率應該不高。以星艦為例,已經試飛8次。今年3月6日第八次試飛,星艦在美國得州成功發射,但升空後不久,火箭第二級飛船與地面團隊失去聯繫。可以說,星艦至今試飛8次,沒有一次算是完全成功(以兩級都成功回收計)。據報道,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已要求SpaceX,在完成事故調查前暫停發射星艦。
事實上,馬斯克以往提出的預測和目標,跳票和「畫餅」並不罕見。例如,他在2016年曾經預測,2024年可載人登陸火星。關於Tesla擎天柱,他在2024年初說過,2024年底可開始量產,但現時仍在其車廠接受訓練。更何况,載人登陸火星這種花費驚人的計劃,相信至少初期一定是要由美國政府買單,不太可能由SpaceX或馬斯克買單。美國太空總署心目中的時間表,是否和馬斯克的完全一致;這麼大的預算,又會否在美國國會遇到阻力,都是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