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少內地製造業企業在美國實施首輪關稅後,實行在外地建立生產線的「中國+1」策略,不過美國計劃下月初對各國徵收對等關稅,東亞銀行(0023)聯席行政總裁李民斌認為,內地過去已對關稅做調整,雖然今次會有影響但未必如想像般大。除了傳統製造業有多元化生產線,最近兩年有更多電動車、電池、太陽能等在全球技術領先的高端製造企業出海拓展。相對內地有底氣應付關稅,他認為其他經濟體反而未必有太多準備。
內地去年第四季推出一系列刺激經濟政策,身兼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的李民斌表示,月初在北京出席兩會所見,內地經濟氣氛較去年好轉。內地要推動科技發展,離不開民企的貢獻,當局正在訂立《民營企業促進法》,為民企提供更公平、法治化營運環境。
今年內地訂立約5%經濟增長目標,李民斌認為雖不容易但可以做到,現時財政和貨幣政策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拖累增長的房地產在政策支持下有止跌回升迹象,地方債務問題通過置換暫時解決,中小企金融機構亦沒有出現爆雷,金融風險已有很好處理。
此外,李民斌認為,從電動車、半導體到近期的人工智能發展,反映科創促進內地經濟發展已初見成效,當技術創新轉化為應用時,可以大幅增加科企投資,以及推動新類型消費。東亞內地企業銀行業務方面,過去數年主攻電動車、生命科技等受國策支持的行業,幫助它們拓展海外市場,取得不錯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