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國計劃下月初向全球進口貨品皆徵收對等關稅,匯控(0005)主席杜嘉祺昨日在第二屆環球投資峰會致辭時表示,雖然美國是中國內地重要的出口市場,連同經第三地間接出口的總額佔GDP比率的2.5%,不過內地除美國外的全球出口總額佔其GDP的12.5%,反映對亞洲及歐洲的貿易更為重要。他認為即使貿易關係變動會令以往的經濟力量有所改變,但並不意味將會出現去全球化,相反全球化大規模重組,正正是機遇所在。他預期亞洲與中東地區的經濟連通將大為提升,中國將是新興投資和貿易走廊的中心節點。
另杜嘉祺認為,內地真正的機遇在於繼續開放市場,香港作為中國內地、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主要「超級連接器」,將發揮非常重要作用,受惠於資本市場的復蘇,香港將進一步加強國際金融中心的領導地位,預期至2027至2028年,香港將超過瑞士成為世界第一財富管理中心。對於該行而言,全球化重配具有巨大的潛力,雖然無法預期最終會如何發展,但他認為在短期和中期不乏機遇。
杜嘉祺表示,過去5年亞洲區內貿易錄得31%增長,預期在中國與東盟、印度與東盟兩個貿易走廊帶動下,至2030年將增長至每年4000億美元,而過去5年歐盟區內貿易亦錄得34%的增長。他認為貿易變化會大為增加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對全球經濟增長產生嚴重風險,因為有高度不確定性,難以對任何中期情况作出預期,但全球貿易仍是增長和多元化的核心催化劑,對環球經濟和貿易體系核心架構的質疑並不明智。他看好服務貿易的增長,雖然服務業佔全球GDP的六成,但當中只有不到10%的服務業有進行貿易,但情况現時正在改變,預期服貿增長將持續超過商品貿易增長。
隨着地緣政治更為緊張,杜嘉祺預期會有更多國家加入成為金磚國家(BRICS),以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中東擁有全球四分之一石油儲備,亞洲則為最大石油進口地區,兩地可在貿易、投資和人才互補,預期兩地貿易額將由2019年的500億美元至2030年增至1.9萬億美元,雙向投資料至2035年則增至460億美元。
內地方面,杜嘉祺指內地經濟轉型在過去數月有重大發展,內地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的興起,成為香港和內地股市上升的強力催化劑,亦展示內地民企推動科創的能力,同時顯示內地有能力在過去看似不可逾越的領域,挑戰西方的主導地位。早前兩會政策以推動科創為主題,以加快經濟結構轉型,並立法保障民企,創造更友善營商環境,以提高企業信心和能力進行科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