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現時在港退市證券並無替代交易平台,意味在長時間停牌後被取消上市地位的發行人股東失去退出機會。財政司長陳茂波早前在《財政預算案》表明會研究設立退市後場外交易機制。彭博社昨報道,香港正起草有關規則,初步構思將允許散戶參與,並設莊家制,但不會允許新上市及籌集新資金。
港交所(0388)去年12月就本港應否設立場外交易市場,包括是否應開放予公眾投資者等諮詢市場意見。彭博社引述消息稱,港交所和監管機構在與市場參與者進行初步諮詢後,正在制定場外交易市場藍圖,為尋求出售的投資者提供退出渠道。初步藍圖將容許散戶參與,並讓莊家參與配對訂單,以應對流動性不足的問題。但與美國的模式不同,該市場不允許籌集任何新資金,亦不會允許新股上市、交易從其他主要交易所退市的股票,也不會提供重返主板的途徑。不過,隨着平台的成熟,將來可能會尋求擴展至非上市證券的更多功能。
此外,該市場亦正考慮採用「買者自負」模式,並限制任何股份推介行為,經紀商如主動建議投資者,需承擔責任。鑑於港交所的法定壟斷地位,場外交易市場很可能由港交所經營,但預計不會帶來利潤。報道指出,估值總計超過190億元的公司今年面臨除牌風險,原因包括未能公布業績或未能維持公眾持股量等而需長期停牌。包括中國恒大(3333)等至少8隻內房股。根據港交所資料,今年以來,主板除牌公司由2月底的6家,增至3月底的17家,包括7家的上市地位按《上市規則》除牌程序予以取消,以及9家自願撤回上市地位,如私有化等(見表1)。另有53家主板長期停牌公司,即停牌3個月或以上(見表2)。
港交所發言人表示,正研究設立場外交易市場,以便投資者交易已除牌企業的證券。證監會發言人表示,港交所正研究收到的意見,制定提案過程尚處於非常早期階段,故仍未制定一致的立場。
香港資本市場專業人員協會及香港上市公司商會早前已表態支持,證券業協會亦一直提倡有關建議。不過,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認為,退市股票多因重大問題被除牌,其價值已大幅縮水甚至歸零,場外交易雖提供平台,但買方需求可能極低,導致價格嚴重低估,投資者實際回收金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