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近年騙案數字增加,騙徒手法層出不窮,各位應小心防範。由於不少受害者是「老友記」,為免他們遭騙徒呃走退休積蓄,家人應不時提醒長者保護個人及其財務資料,而自己日常亦不可掉以輕心,例如當收到來歷不明來電時,對方聲稱是強積金(MPF)中介人銷售MPF產品,為防受騙,宜立刻「cut線」。
根據警方數字,本港2024年全年錄得44,480宗詐騙案,較2023年增約11.7%,佔整體罪案約47%。由於騙徒手法層出不窮,大家應小心防範,尤其是快將或已退休的「老友記」,隨年紀增長,判斷力相對減弱,會較容易輕信第三者所提供的信息,增加了受騙風險。其實,不管是否長者,當有人查詢閣下的敏感個人資料,又或要求轉帳時,都應該「停一停、諗一諗」。
近日積金局主席劉麥嘉軒發表網誌,表示關注俗稱cold call的來歷不明推銷電話氾濫,甚至有不法之徒冒充強積金中介人作電話詐騙。積金局早前已就強積金中介人的cold call進一步制訂嚴格的規管要求,並加強中介人保障強積金計劃成員的意識。
因應積金局一系列措施,自去年起以cold call銷售強積金產品或服務的中介人比以往已大幅減少,他們亦響應積金局的呼籲,由今年2月起已經全部停止cold call,以防範不法之徒假冒中介人詐騙或其他不法活動。換這之,MPF中介人不會再以cold call銷售強積金。
劉麥嘉軒表示,如果大眾日後收到來歷不明的cold call,聲稱是中介人並向閣下銷售強積金,為防受騙,建議立刻「cut線」。她解釋,中介人仍可致電與計劃成員跟進MPF的事宜,如提供協助開立帳戶、轉移計劃等服務。劉麥嘉軒建議,日後若收到自稱中介人的來電跟進強積金事宜時,應與相關的中介人公司核實來電者的身分,以保障自己,而大眾可於積金局網頁,查閱中介人公司的資料及聯絡方法。
她又指出,積金局絕不容忍任何可能損害強積金制度的行為,為遏止騙徒假借強積金之名作詐騙活動,積金局已經三管齊下,打擊有關騙案。1. 業界監管:積金局一直提醒業界加強防範以強積金名義進行的詐騙活動,過去兩年向業界發出了6份通函,內容包括規管cold call、要求業界定期檢視及提升防範詐騙的措施等。積金局已於3月31日發出通函,提醒中介人公司採取適當措施,防止中介人以cold call銷售。同時,積金局一直要求中介人公司嚴格監管旗下中介人的銷售行為,如有違規情况,積金局會對相關中介人採取紀律處分,最嚴重的情况會永久撤銷註冊資格。
2. 聯手合作:積金局繼續與警方反詐騙協調中心、其他金融監管機構及大型科技企業合作,加強打擊騙案、舉報社交媒體上的可疑貼文,並推動反詐騙教育。所有強積金受託人和24間中介人公司已參與了由金管局推出的《保障消費者防詐騙約章2.0》,承諾不會透過即時電子信息發送超連結向客戶索取個人資料。另外,所有採用短訊方式與計劃成員溝通的強積金受託人和15間具規模的中介人公司亦參與了通訊辦的「短訊發送人登記制」,使用以「#」號開頭的名稱發送短訊,讓計劃成員能輕易識別發件人。
3. 公眾宣傳;積金局定期透過外展活動宣傳反詐騙信息,並在社交平台、網頁、短片及媒體發放防騙資訊。劉麥嘉軒提醒,積金局及積金易平台公司職員絕對不會聯絡個別計劃成員推介強積金產品或服務,更絕不會要求計劃成員透過電話或電郵中附上的超連結披露強積金帳戶或個人資料。她補充,大眾可以參考積金局網站內「提防詐騙」專題網頁,瞭解更多防騙貼士。
除了積金局,投委會早前亦發表網誌,提醒市民使用手機理財時,應留意有關安全。投委會表示,用手機理財,好處當然是方便和快捷,而與很多普及的科技一樣,手機理財一般容易上手,並不難學。然而,與傳統的理財方法一樣,用手機理財需要有一對「小心眼」,保護自己的財富。
投委會指出,切勿輕率手機的保安,應為手機設定密碼鎖,防止手機遺失或被偷去時有人可以用到,而電子錢包和網上理財戶口通常需要輸入自設密碼作登入認證,別設定自動登入,亦別要把密碼貼在手機背或手機套內,或者向其他人透露密碼。
此外,用電子錢包轉帳或付款,在確定交易前,不妨對交易資料多看兩眼,例如收款人名稱及金額,之後才發現出錯,就未必可以補救。投委會還提醒,網絡騙徒會發出偽冒的電郵、手機短訊或社交網站短訊,誘騙大家提供資料,或者按入帶有病毒的連結,因此當收到不明來歷的信息,最好將之刪除。
另外,投委會認為,避免用公共Wi-Fi登入電郵信箱或銀行戶口,以免泄漏個人資料包括密碼,如需要用公共Wi-Fi上網,可選用一些需要密碼(有鎖標示)的Wi-Fi。同時,使用社交平台時應保持戒心,不要輕信任何網絡的資訊,尤其是與錢銀有關的。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