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年有不少連鎖餐飲品牌未見「由治及興」便先後離場,有逾40年歷史的連鎖茶餐廳「燉奶佬」宣布將於本月底結束營運後,經營33年的海皇粥店上周亦突然全線結業。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港人普遍「消費降級」,快餐及兩餸飯已成為平價飽腹首選。經濟學者李兆波亦指出,經營成本過高是食肆營運死結,冀下調租金及改善稅制助餐飲業紓困,相信只有食物質素高、有招牌菜式的食肆可「躲過一劫」。
根據政府統計處上周公布的最新食肆收益,今年首季食肆總收益280億元,較2018年首季、即社會運動及疫前同期低約8.2%;至於去年全年收益亦未重返2018年水平(見圖1)。當中又以中式餐館為「重災區」,去年總收益較2018年跌24%,佔總收益百分比亦由2018年的43.6%下降7.4個百分點至36.2%(見圖2);黃家和表示,相信中式餐廳收益跌幅主要歸因於中式酒樓,經營散客堂食的傳統酒樓難以吸引年輕客群,而面積逾萬呎的酒樓更因舖租高昂及人手短缺而難以維持經營。
除此之外,本港市民的消費意欲亦持續降低。去年快餐店及包括兩餸飯在內的「雜類飲食場所」收益,佔總收益比率分別較2018年上升4個百分點及1.5個百分點,亦是政府統計處有統計的5個食肆類別當中,唯獨該兩類去年收益較2018年高(分別高11%及12%)。黃家和表示,疫情後港人消費力已縮減兩成,現時則「比疫情尾聲更差」,較2023年再減弱10%至15%。在消費模式轉變及消費力收縮下,市民更傾向選擇快餐及堪稱「時光倒流價」的兩餸飯。他指出,本港現時估計至少有600至700間兩餸飯店,不少原本經營酒樓的商家為求生存,亦開始轉型做外賣,以平價兩餸飯作招徠。
另外,食環署食肆持牌紀錄顯示,去年本港普通食肆持牌數目按年跌近1%至12,707個,雖跌幅輕微,但已是2005年以來首次錄得按年下跌。其中燒味及鹵味店、烘製麵包餅食店按年跌幅最勁,分別下跌8.9%及7.2%(見表);而相較2018年,烘製麵包餅食店持牌數目已大幅收縮34.3%。黃家和指出,兩餸飯是燒味及鹵味店的強大競爭對手,燒味價格「唔算平」,而兩餸飯以較低價格提供多樣化的菜式選擇,較顧客在燒味店「斬料」或於街市購買食材烹煮更具吸引力。
另外,黃家和認為,大量年輕人北上消費趨勢下,酒吧業正面臨顧客流失。他強調,未來本港餐飲業仍會困難處處,需要大量旅客補充因北上消費而流失的客源。業界呼籲政府提供支援,冀逐步放寬「一簽多行」及將更多城市納入自由行計劃,並推出措施鼓勵港人留港消費。
經濟學者李兆波則稱,疫情前本港每月食肆總收益約為100億元,淨利潤率可達5%至10%或以上;現時每月食肆總收益已跌至約90億元,跌幅達10%,意味食肆已逐漸無利可圖。他以自身經歷舉例指出,香港餐品價格相較深圳或外地同等質素餐廳溢價一倍以上,全因高成本導致。智能化設施及聘請外勞對降低人工成本幫助有限,高租金及高地稅是食肆面臨的最大挑戰,但改革並非一日之功。他強調「未及賺錢,先畀地稅」是極不公平,政府長遠須減低依賴土地收入。但他坦言「好難做」,相信短時間無法改變。而下調地租或需數年才可能降至合理水平。他認為食肆不一定要做到top(頂級),但若有一兩項招牌菜式,相信便可抵禦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