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IPO市場,先A後H前仆後繼。從事零食產銷的三隻松鼠(深:300783,下簡稱「三松」)月初遞表來港招股。集團近年幾番轉變,由主力代工生產到部署自製工場;由線上電商銷售到拓展線下、藉收購進軍量販零售,矢志成為「製造型自有品牌零售商」,以「全品類+全渠道」經營,標榜為大眾消費者提供「高端性價比」產品。結果如何?至少經過幾年變革,去年集團盈收重見高速增長,往後這種高速增長能否保持,來港上市取得資金後盡快拓展銷售網絡的廣度及深度便成為關鍵。
是次三松來港發行H股,中信証券為獨家保薦人,至於集資用途,主要用於加強集團的供應鏈、銷售網絡及知名度,以及拓展產品組合及品牌矩陣;亦有為行業價值鏈中的戰略聯盟及收購提供「彈藥」。相較2019年三松登陸深交所時集資用途重於拓展全渠道銷售網絡、重品牌建設,或多或少反映了6年間集團經營策略的轉變。
先講基本,三松是零食產銷商,旗下兩個品牌「三隻松鼠」、「小鹿藍藍」,前者為三松的「起家」品牌,產品包括各式各樣的堅果、烘焙食品、零食組合、肉製品及乾果,至於小鹿藍藍,則是於2020年推出,專注為兒童提供優質健康零食。截至去年底,三松提供超過1000個SPU,並於2024年推出逾600個新SPU,其中包括超過80個堅果產品SPU、超過500個其他零食產品SPU,以及小鹿藍藍品牌下超過50個SPU。按產品類別劃分收入,堅果一直是集團主要收入來源,過去3年佔收入比均保持五成以上。
簡單說便是賣零食,但如何賣,怎麼賣,這6年來,三松可謂費煞思量。2019年,三松收入101.7億元(人民幣,下同);2020年為97.9億元;2021年收入97.7億元;至2020年收入急跌25%至72.9億元。即使至2021年前盈利層面仍保持上升,但收入規模持續下跌,2022年盈利更大跌69%,亦不得不令三松重定發展策略。
要賣貨先要有貨,就先從生產說起。回帶6年前,《21世紀經濟報道》訪問三松董事長章燎原,於生產方面,他堅定表示要採取代工模式,考慮的是自建工廠的成本及經濟實際效益。不過時至今日集團已全情投入部署自營工場,強調大部分堅果均於自有產廠房生產,交由第三方工廠生產的主要是「其他零食產品」。這種改變可以2022年、三松開設自有堅果工廠投產作為里程碑。
集團於招股文件指出,為應對中國零食行業面臨的當前挑戰,例如產品質量不穩定且效率低等,業內公司愈來愈多地轉向自建工廠或供應鏈、自動化及智能製造作為未來增長的關鍵戰略。通過建立自己的工廠或垂直其整合供應鏈,業內公司可以更好地控制產品質量,減少對外部供貨商的依賴,更有效地響應消費者偏好,並提高整體效率。依賴代工生產,最大風險便是難以掌控產品品質,一旦品牌零食出現食安事件,對集團可構成災難後果。尤其是行業本身便先天具有低盈利率特色。
生產由代工轉往以自營工場為主導,在銷售網絡方面,三松過往亦曾多番嘗試。目前,銷售渠道主要包括: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天貓、京東及拼多多等電商平台;線下門店,包括自營店及特許經營店;批發客戶;及分銷商。一如三松成立初期,直至目前為止,電商平台仍是主要銷售渠道,以消費者及批發端合併的電商平台收入,去年佔集團總收入仍達44.9%,儘管相較2022年的61%,依賴程度已有所降低,但仍為主要銷售渠道。
去年三松提出「D+N」(短視頻+全渠道)全渠道戰略,分散收入來源,加大自短視頻及線下渠道等。三松到深圳掛牌前,本身便是「網紅」公司,於電商平台上有高知名度,但及後電商戰線競爭愈趨激烈;再者,量販零食興起,線下戰線令同業如鹽津鋪子(深:300972)、萬辰集團(深:300972),又或早前本欄介紹的鳴鳴很忙,都透過線下門店網絡迅速擴大銷售規模。有見及此,三松亦不甘後人,去年第四季推動上市以來首宗收購,透過收購愛零食、愛折扣、致養食品,以投入量販零食行列。
內地零食市場競爭之激烈,已不容任何參與者稍為遲疑。據灼識諮詢資料,2024年至2029年內地零食行業市場零售額規模增長大體為5.5%,當中堅果種子零食同期增速7%,單位數增長反映市場已相當成熟,且行業首五大參與者市佔率(包括排行第四的三松),合計才剛好5.9%,市場基本是「混戰」狀態。三松若要保持有跑贏同業的銷售增速,爭奪現有市場份額是必然,這亦是行業主要參與者近年莫不致力於短期內擴大銷售網絡覆蓋(特別是下線城市)之背後推動力。
去年三松來自線下門店的收入佔比為3.8%,線下分銷商佔比則為13.9%,要達成「全渠道」銷售,分散渠道集中風險,看來已是一場和時間及同業的競爭。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