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全球人工智能(AI)產業競賽的背景下,內地城市正以龐大的市場規模和政策力度搶佔先機。北京、深圳、上海等地已形成「千億級」產業規模,僅深圳2024年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超2800家,產業規模達3600億元人民幣,並通過「訓力券」、「語料券」等創新工具降低企業研發成本。相比之下,香港在資金投入與市場體量上雖難與內地匹敵,卻能憑藉「一國兩制」下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優勢,以科技金融為槓桿,撬動市場資金,與內地形成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
內地城市對AI產業的扶持可謂「大手筆」:上海去年設立總規模達890億元人民幣的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AI的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深圳設立3個100億元基金,分別投向科技金融、AI和機械人產業、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團隊等關鍵領域;北京更要打造千億級AI核心產業集群;政策力度令人矚目。
香港近年來亦積極發展AI,通過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30億元人工智能資助計劃、籌備中的10億元人工智能研發院及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等,推動AI產業發展。雖然香港在資源條件上難以複製內地城市「舉全市之力」的模式,但「一國兩制」下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和優質的金融、物流和專業服務,卻為香港發展科技金融提供了土壤,既可避免與內地城市的同質化競爭,又能為內地科企提供「走出去」的投融資平台,實現互利共贏。
日前,行政長官率團訪問卡塔爾與科威特,首次攜手24家以創科為主的內地企業代表同行,促成59項合作備忘錄和協議,不僅是香港強化商貿網絡拓展更大商機的關鍵一步,更是如特首所言,展現香港和內地優勢互補的協同效應力量。
這種「拼船出海」模式,是香港發揮「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角色的有力體現,也為香港如何做好科技金融部署,更好地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日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等7個部門聯合發布《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有力支撐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政策舉措》),推出15項科技金融政策舉措,為科技創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鏈條的金融服務,其中強調會支持科技型企業依法依規境外上市。緊接着《政策舉措》的印發,電動車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3750)截止招股,共錄得2822億元孖展認購,超額認購120倍,還吸引了科威特投資局、美國的橡樹資本及意大利阿涅利家族的Lingotto等國際基石投資者,更是為內地企業來港集資,甚至是中概股回流提供了很好的示範。在當前地緣政治局勢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必然是連接內地與國際資本市場的重要紐帶,也是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正如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香港應當充分發揮內聯外通的優勢,以科技金融為戰略支點,成為國家前沿科技成果與全球資本市場的橋樑,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