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立法會上周三(14日)通過修例引入公司遷冊機制,有意來港的公司毋須先在海外清盤,可保留公司法人團體身分。法案昨日生效,安盛香港及澳門即公布,會根據遷冊制度,安盛保險(百慕達)在獲監管機構批准後遷冊至香港,以提升營運效率。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許正宇表示,遷冊制度沒有行業限制,由海外成立、來自任何行業的公司均可申請。他相信企業將註冊地移至香港,同時會將部分業務搬回香港,除了專業人士可以受惠,亦可推動本港整體經濟。
許正宇昨天出席《明報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大獎2025》接受本報記問時指出,本港推動成立遷冊制度的因素包括,全球最低稅率的推出,以及外地的監管要求愈來愈高,令原本因想繳交較低的稅率或減輕合規上的負擔、而於海外成立公司的驅動因素「可能唔係咁響」,並降低不同企業在「海外註冊成立司法權區」,以及島國成立海外公司的意欲。他又補充,遷冊制度沒有行業限制,由海外成立、來自任何行業的公司均可申請,若公司提交申請時資料齊全,公司註冊處收到資料的兩星期內可完成審批。
是次遷冊來港的安盛保險(百慕達),為該行在港營運實際業務的公司之一。安盛稱,遷冊後公司擬更名安盛金融保險(香港),遷冊過程不會影響該公司的法律實體的持續性、組織架構或日常運作,對保單持有人、分銷商或業務伙伴的現有權利和義務均不受影響。
畢馬威中國稅務合伙人何家輝預計,續有數間保險公司會跟隨遷冊,航運業遷冊來港的公司數目或會更多,因為目前不少航運公司使用巴拿馬、利比里亞等地作為控股公司,它們通常以一間公司擁有一艘船。他又稱,過去香港上市公司經常在開曼群島和英屬維爾京群島設立公司,不過近年合規要求,例如經濟實質報告、提交財務數據、最終受益人數據等,增加在這些地區註冊公司的業務負擔。遷冊來港可降低合規成本,並享受香港的稅收協定網絡和稅收優惠,通過適當的稅務籌劃,減輕稅務負擔。
以年度化保費計算,去年新做個人人壽保費最多的10家險企,包括安盛在內有7間在百慕達成立法團,兩間和一間分別在香港和內地成立。保險業聯會公司遷冊來港特別項目工作組主席白凱榮表示,新框架有助於簡化其監管與財務責任,讓企業有更大空間優化對本地客戶的服務、更能滿足本地市場的需求。白凱榮亦為宏利香港及澳門地區行政總裁,他今年2月已表示,有意將本港分支由百慕達遷冊回香港。
2021年香港與逾130個地區接納國際稅務改革框架,為跨國企業設定15%最低稅率,降低在百慕達等低稅地區註冊的吸引力。有保險業人士表示,不少保險業在本港實際營運業務的公司,過去因為早已在海外成立、稅務等不同原因在海外註冊。不過險企需要同時應付香港和百慕達兩套監管要求,不但增加合規成本,亦提高營運複雜程度,另外百慕達現時不少監管工作與美國公司關係較大,當局希望亞洲公司回到亞洲註冊規管,因此保險業界數年前已討論遷冊回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