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報章內容

陳頴峯:港穩定幣立法 Web3競賽添助力

【明報專訊】在5月21日,立法會三讀通過《穩定幣條例草案》,標誌香港對穩定幣正式由「監管沙盒」邁進「發牌規管」。在全球國際金融中心之間,香港率先為法幣穩定幣發行人發出專門牌照,大大縮短了創新與合規之間的距離。這項條例有如Web3時代的「銀行法」立法,為填補虛擬資產監管的一塊關鍵拼圖,也是香港在Web3全球競賽中的關鍵佔位。

新條例的精髓在於「風險為本、務實兼靈活」的監管哲學。根據金管局細則,發行人須以等值現金或國債作儲備,確保贖回機制即時有效;同時強制資產隔離與審計制度,降低挪用風險。這種設計平衡了創新與穩健:既保留穩定幣7×24小時跨境結算的效率優勢,又植入傳統金融的風控基因。

值得關注的是「雙軌發牌」機制:本地發行商須持牌經營,境外發行商如果錨定港幣發行穩定幣,一樣納入監管。這種「屬地+長臂」原則,有效防範監管套利。有立法會議員提出「港元穩定幣匯率風險」預警,更促使條例增設儲備資產流動性壓力測試條款。

財庫局長許正宇坦言「跨境支付是核心應用場景」,這與數據互相印證:2024年香港出入口貿易總額9.4萬億元,其中35%涉及跨境結算。傳統SWIFT支付的痛點:平均需時兩至三天、手續費1.5%,恰恰為穩定幣的應用創造空間。渣打銀行與香港電訊合作測試的港元穩定幣,可以在結算中實現T+0到帳,成本壓縮至0.3%以下。這種「數字化離岸貨幣」模式,既可規避美元匯率波動,又可以依託香港法律體系建立信任機制。倘若有持牌機構發行CNH或CNY支持的穩定幣,甚至可以為人民幣國際化開闢新的「技術轉換」路徑。

從監管沙盒到正式立法,香港完成Web3基建的關鍵升級。這不僅回應了傳統金融機構對「資產隔離、儲備透明」的合規訴求,也為機構投資者、保險、退休基金等審慎資金「入圈」創造了條件。未來在香港通過RWA(Real World Asset)代幣化融資時,穩定幣或可以取代法幣或美元電匯,成為券款對付(DvP)的清算媒介,實現鏈上即時結算。

望創製「法幣/穩定幣」雙向兌換系統

更深層的改革在於金融協同效應。如果有穩定幣與八達通、轉數快等本土支付工具打通,香港有望創製全球首個「法幣/穩定幣」雙向兌換系統。這種「虛擬資產+傳統金融」的混血模式,為代幣化債券、智能合約保險等創新鋪平道路。在全球穩定幣監管競賽中,香港展現獨特策略智慧。不同於歐盟MiCA框架的嚴格審批,香港採用「風險為本、務實兼靈活」哲學;相較新加坡的單一貨幣錨定的穩定幣,香港允許發行多幣種穩定幣。這種靈活性對吸引國際平台,例如USDC發行商Circle來港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真正的戰略價值在於平衡地緣風險。面對美國的穩定幣法案要求儲備100%配置美債,香港條例對港幣、人民幣、外幣儲備的兼容設計,實質起到「去單邊化」的數字貨幣緩衝區。這種巧妙的制度創新,正是央行數字貨幣跨境應用的試驗田。

立法只是起點,生態培育是馬拉松。當前香港10家持牌交易所,僅兩家正式營運,流動性不足限制市場效率和產品創新。有立法會議員建議「鏈上利息分成」,或者有助破局,若然允許儲備資產的收益回饋持有者,便可形成「使用即收息」的正循環。

監管制度亦需與時並進。虛擬資產場外交易(OTC)佔香港交易量75%,卻仍處監管真空。財庫局即將啟動第二輪諮詢,需在「KYC合規」與「商業便利」間找到平衡。畢竟,過度收緊或重蹈其他地區「監管窒息」覆轍。

從2022年《虛擬資產政策宣言》到今日穩定幣條例落地,香港用了不足3年走完以上的監管進程。穩定幣條例不僅為Web3提供確定性的底層基建,也為香港「金融+科技」雙中心注入新動力。若能把握好跨境支付與資本市場RWA代幣化這兩大風向,香港有望在新金融競賽中,由「跟跑」抽頭成為「領跑」。

亞洲金融科技師學會副主席

科大及港大專業進修學院兼職講師

[陳頴峯 金科育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