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美月中達成貿易協議,摩根士丹利將今年內地GDP增長預測上調0.3個百分點至4.5%。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表示,第二季繼續受惠於前置出口,預期GDP按年增長可達4.7%(見圖),不過即使美國對華關稅維持在30%,預期仍會減少內地對美出口三成,展望下半年,因出口被提前透支,汽車和手機消費、地方政府債項置換等刺激政策效果亦開始減退,預期今年第四季GDP按年增長將放緩至4%。
市場期待內地在3月兩會方案以外加碼刺激經濟,不過邢自強預期額外政策規模只有1萬億元人民幣,相等於內地GDP的0.7%,不足以抵消關稅拖累GDP增長的0.9個百分點,內地當局傾向回應經濟數據多於「先發制人」推出政策,預期要到第三季末到第四季初,出口和消費補貼效用減弱後才會推出。
邢自強認為,通縮是內地經濟面臨最重大問題,大摩預期今年內地消費者物價(CPI)按年沒變幅,量度商品價格與實際價值的GDP平減指數按年下跌0.9%,連續第3年收縮,近期電動車爆發減價戰,顯示內地供需失衡未有改善反而惡化。內地2016年針對煤炭、鋼鐵、水泥等行業去產能,不過邢自強指當年這些行業由國企主導,民企因為產能競爭力不足而退出,不過現在電動車等新興行業以民企為龍頭,國企負有推動綠色轉型任務、維持中國市場競爭力,因此獲低息貸款後,傳統汽車國企亦要進入電動車市場,加劇供過於求情况。邢自強續稱,房地產市場疲弱亦是內地通縮其中一個驅動因素,當局為彌補房地產對GDP拖累,過去5年將財政資源、補貼投資到製造業,惟出現資本錯配。內地雖以再貸款、地方專項債券為地方政府提供資金去庫存,不過實際進展相當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