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樓價持續下滑,令不少業主陷入負資產。根據金管局數據顯示,首季住宅按揭貸款的負資產錄40,741宗,較去年第四季38,389宗升6.12%,為2003年底以來新高。樓市疲弱迹象明顯,若經濟未能回穩,或有更多市民難以應對按揭壓力,導致拋售潮,進一步拖低樓市,形成骨牌效應。
早前老牌銀行也傳出裁員消息,今次裁員不禁令人擔心經濟寒冬將至,更憂慮銀行業若出現裁員潮,負資產狂潮或再次殺到。本港樓價累跌近三成,除負資產外,銀主盤數量亦迅速攀升。截至4月底,中原地產獲銀主委託出售單位增至407個,為2007年有紀錄以來新高。除此之外,積金局統計顯示,2024年發出多達40萬張強積金欠款附加費通知書。僱主欠供強積金,往往被視為企業財政惡化徵兆。當愈來愈多企業未能負擔最基本的僱員保障,代表經濟基層已感受到壓力,失業問題或進一步惡化。
香港經濟如骨牌般,從樓市、就業到金融業,種種迹象皆顯示經濟復蘇乏力,且連銀行界亦要瘦身,顯示問題不再局限於個別行業。金融業是香港經濟命脈,其動盪對整體經濟的連鎖反應不容忽視。面對當前形勢,政府宜審時度勢,在關鍵時刻推出具針對性的經濟措施,以減緩骨牌效應。否則,若金融支柱動搖,經濟將面臨嚴重挑戰,樓市波動也會進一步影響金融業穩定。
然而,樓市雖然存在風險,仍不乏轉機。所謂於「五窮六絕七翻身」,於今年樓市並未應驗。5月樓市氣氛並不差,一二手買賣比4月更為活躍,主要是受惠拆息顯著回落,供樓壓力進一步減輕,樓價亦有機會盡快找到支持位。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